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蒋述卓丨赓续红军精神血脉

——评曾平标报告文学《向死而生》

更新时间:2022-04-28 作者:蒋述卓来源:南方+

以《中国桥》获得过“五个一工程图书特别奖”的广东作家曾平标最近创作的报告文学《向死而生》,向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中血战湘江的伟大精神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塑造了红军战士一个个血肉之躯感天动地、熠熠生辉的形象,展现了彪炳于革命历史的红军团队的波澜壮阔和气壮山河。

《向死而生》从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25日到达位于广西全州脚山铺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凭吊红军烈士写起,由总书记对红军长征和红军烈士的牵挂引出了对血战湘江壮烈场面的重温,人民群众和红军的鱼水关系,广西区党委组织当地政府收集红军烈士遗骸、建立红军烈士纪念园,以及将伟大的长征精神化为新长征路上的精神号召力和凝聚力,实现脱贫奔小康,赓续革命血脉。全书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红军的精神气薄云天,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其忠魂人民守护、江山永铸,红色的血脉在传承中获得新生,走向明天。

怎么通过文字写出红军战士在战场上奋力拼杀和勇往直前的坚毅与英勇?如何不被诸多书写湘江战役的史料和书籍所淹没?这确实需要作者有敏锐的眼光和材料剪裁以及艺术表达的能力。曾平标抓住最能表现湘江战役的三次恶战和几组典型场面:新圩阻击战、脚山铺鏖战、光华铺阻击战,“绝命后卫”红三十四师,以及兴安的界首渡口和全州的凤凰嘴渡口的生死抢渡,用“忠诚捍卫”和“血祭湘江”两章,写出了具有革命理想的红军战士为了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喋血苦战、向死而生、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此外,作者还点面结合,重点刻画了“断肠明志”的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等个体英雄形象。据不完全统计,湘江一战,红军牺牲师级指挥员8名,团级指挥员28名,营以下干部不计其数,整体损失红军超过了33000人。作者对湘江战役的正面书写所要传达的正是这样的主旨:远大的理想信念是红军之魂,忠诚与牺牲是红军的精神。

报告文学不仅是文献与资料的采用和分析,还需要作者亲自去走、去看、去听、去交谈和记录,这样作品才能具有更强的现场感、生动感和艺术感染力。为了真实地再现历史及其影响,作者巧妙地使用了历史文献与现场采访相结合的双向互证法,强化了报告文学的现场感。例如在叙写三大恶战时,作者除了根据历史文献对战斗场面进行合理想象之外,还适当采用了战斗亲历者的回忆录以及作者到现场走访时当地群众的讲述,以进一步证实当年战斗的激烈和残酷。这些口述甚至还保留了当事人的语调、语气,读来十分生动。

从“散落的星火”一章开始,作者写群众对失散红军的救护,对红军遗骸以及红军墓的保护,写红军对少数民族的保护政策,写国家以及地方筹建红军烈士纪念园的过程,写当地如何传承红军的遗志与精神、为脱贫致富奔小康而奋斗,突出的是江山与人民的关系。传承红色精神,铭记红色记忆,也是为了实现红军烈士的遗愿建设更美好的江山。作者正是在这条主线上来展开书写的,其中心就是红军精神的传播与影响,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延续。

《向死而生》的后半部分头绪繁多,作者并不面面俱到,而是从大局出发,从情感出发,从责任出发,从新长征的道路实践出发,写出了从上至下的通力合作,众人抱着对红军烈士的极大热爱和敬仰,去完成纪念与传承这一光荣任务。在纪念园具体的实施与建设工程中,建设者克服了诸多困难,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努力。作者用了许多细节来渲染这种奉献精神,从担任项目主要负责人的女县长,到红领巾讲解员,还有自办红色文化培训班和陈列馆的热心乡民等等。曾平标写道:“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深的告慰。”有了红色基因滋润的当地群众以脱贫奔小康的幸福蝶变,实现了对红军精神的最好传承和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曾平标以他的精心创作践行了这一重要讲话精神,也让我们从红军“向死而生”的精神中得到最深刻的启示和鼓励。他的书有时代价值,也会有广泛的读者,是可以传之久远的。

(作者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