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观点·争鸣

孙丽生 | 世代传承不借钱

更新时间:2022-05-13 作者:孙丽生来源:南方日报

我家三代贫农,不是大户人家,自然没有铭文悬匾的家规、家法和家训,以立传家风;不过,却世代都有不借钱的传统。

爷爷活了八十多岁,一世好名声。在我小时候,他不止一次对我说,他没见长辈借过钱,他这辈子也从没向人借过钱,不会给子孙留下钱债和人情债,哪天走了,一身轻松。

爷爷怎样教育我父辈,我不甚了了。但父母言行,却明显是受到了他的影响。

妈妈非常节俭,从不乱花一分钱,还常对我们说:钱要靠自己赚来花,不要依赖别人的施舍。三年困难时期,家里没吃的的时候,她就把我们兄弟姐妹拢在被窝里,给我们讲故事,憧憬日子好了会做什么好东西给我们吃,绘声绘色描述那些东西的滋味,真正的以“精神食粮”引导我们抗击饥饿。当时周围的亲戚生活比我家好,手头还有些钱粮,妈妈硬是撑着不去告借。看出我们有所疑惑,她又告诉我们,求人如吞三尺剑。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才领会到她的良苦用心,她是要我们懂得“求人不如求己”,坚持自力更生。

据我所知,爸爸也从没借过钱。有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十二岁那年,我跟随爸爸和叔叔撑船到汕头拉肥,因故拖延了两天,钱粮用完了,没法开饭。那时,我们许多亲戚就在汕头,爸爸宁可挨饿,也不去告借。看我实在饿得不行了,就让我去舅舅家蹭顿饭吃。大概是骨子里遗传了前辈的基因,我坚决不去。他默默地摸了摸我的头,从衣服口袋里搜出揉得皱巴巴的一毛钱,带我上岸买了一碗西洋菜猪血汤,要我吃。我知道,爸爸虽然很壮实,但也饿,就多要了一个碗,分一半给他吃。

前辈的言传身教,不断对我潜移默化。这么多年来,不管收入多少,我都会学着他们省吃俭用,保证有所节余,以应不时之需,从不轻易动向人告借的念头。只有一次例外。

1993年,爸爸被揭阳、汕头的医院和中山医科大学都诊断为癌症晚期,必须马上住院治疗。入院得先交大笔押金,才能办相关手续。可我手头没有那么多现金,而那天是星期天,当时银行不上班,一时急得我团团转。爸爸的病半刻也耽误不得,如果我不迅速拿出钱来,依照他的脾气,他很可能会放弃治疗。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向朋友借了两万现金,当着爸爸的面交给妈妈,豪气地说:钱不用担心,需要我还有。翌日银行一开门,我就把钱取出来拿去还了。朋友有些惊讶:说好一周之内还的,这么着急干吗?我说:我是第一次向人借钱,心里比你被我欠钱还难受!爸爸求生欲很强,积极配合治疗,不久就好了。我做这事虽然有违前辈的作风,还撒了谎,但却是出于尽人子之孝,灵活应变,办成了救父命的大事,我问心无愧。

细想起来,我家这个传统,明显寄寓着洁身自好的人格追求。借钱如行乞,手伸出去就变得矮人三分。借到钱了,人情大过天,会因亏欠了别人心生不安,若还不了,还可能会像杨白劳那样东躲西藏;借不到钱,则可能是诚信得不到认可,一如被当众打了个大耳光。俗话说讲钱伤感情,不借钱,就避免了许多尴尬。

我至今没有任何经济纠纷和债务,活得坦然自在,都是得益于传承了前辈的传统,坚持不轻易借钱。我常对晚辈们讲,钱是财富与尊严的象征,是维持生活、维系友谊的介质,会牵扯许多敏感问题,把好不借钱底线,就可以进而养成良好的为人处世风范。希望他们从中得到教益,把家族这种传统传承下去。

从我家的情况来看,家风不是说出来的,更多的是身体力行带出来的;也不是圣人、伟人、名人专有的,士农工商贩夫走卒,都有属于自己的家风,不外有雅俗之分而已。

有家风就有精神支柱,牵一发而动全身。好的家风会发扬优良道德,升华成为美德,促进家庭成员对社会公德的认同与践行、对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坚守。兼济天下比较难,独善其身并不太难。每个家庭要是都形成良好的家风,就可以倒逼民风、社风好转,那么,党风清正就更可能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