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丁晓原丨《奋斗与辉煌》:人民史诗的大写

更新时间:2022-06-08 作者:丁晓原来源:文艺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和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所作的重要讲话中,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改革开放,中华振兴,走向富强,是当代中国创造的气韵生动的宏大史诗;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使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得以实现,这是彪炳世界史册的中国传奇。由张培忠总撰稿的《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以皇皇四卷100多万字的篇幅,叙写广东小康建设的大历史。这一部宏篇巨著是实录当代岭南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大史记,又是歌咏伟大中国梦的华彩篇章。作品通过建构以书写对象的史诗性存在相适配的史诗结构,以大量客观详备事实的生动叙述和人物命运史与精神史的精彩描写,大写了中国小康建设的伟大成就,再现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场景,激扬起人类创造历史中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奋斗与辉煌》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收获,是对波澜壮阔的人民史诗一次真切生动蕴情的大写。

“史诗”一般是指反映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在现代语境中则可泛化为题材涉及时空背景宏大、包容人物事件众多、主题具有厚重历史分量的叙事文类。“史诗就是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书’或‘圣经’。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这样绝对原始的书,来表现全民族的原始精神。”这是黑格尔关于史诗颇为经典的一种表述。他这里所给出的“民族的‘传奇故事’”“全民族的原始精神”等语词,无不关联着史诗的本真意蕴。黑格尔还说:“尽管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精神是史诗的有实体性的起作用的根源,要使这种精神实现于艺术作品,毕竟要由一个诗人凭他的天才把它集中地掌握住,使这种精神的内容意蕴渗透到他的意识里,凝为他自己的观感和作品而表现出来。”这一段表述,黑格尔侧重于史诗中“史”与“诗”的关系问题考察,强调要以“诗”的艺术规制,以文学的个人的方式表现“史”的存在。由此可见,作为文学的、叙事的史诗的建构,实际是由对象客体的史诗存在,也就是民族的传奇故事“全民族的原始精神”和作为主体的史诗叙事共构而成的“艺术作品”。从这一点来看《奋斗与辉煌》,就是一种达成度很高的人民史诗的诗史性书写。

我们阅读《奋斗与辉煌》,可以发现它满足了史诗之为史诗的基本要素,具有基本的史诗品格和超逸的史诗价值。这种史诗品格和史诗价值的获得,既直接来自书写对象自在的“民族传奇性”,又得之于写作者精心设计的与之相匹配的作品的史诗建构。改革开放以来小康中国的建设,使中华大地发生了神话般的历史性巨变,亿万人民的生活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史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也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世界性民族传奇。作为中国伟业样本的广东小康建设,在全国具有先行性和示范性。2015年广东率先实现了国家标准下绝对贫困的减贫。2019年以后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成为全国第一个突破10万亿人民币的省份。这一水平接近韩国,领先于澳大利亚、西班牙、荷兰、瑞士等发达国家。《奋斗与辉煌》报告的是广东小康史,展示的则是中国的成就、世界的大事,讴歌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力和人类的精神。区别于传统史诗作品表现民族传奇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虚构性,《奋斗与辉煌》所写的传奇是非虚构的,是人民以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伟大事业,是可闻可见可触的真实的创世纪神话,但同时它又具有由虚构生成的史诗的传奇性。真正的传奇,真实的奇幻,存在于历史的巨变之中。《奋斗与辉煌》这一宏大的非虚构的民族传奇,兼具了史诗的“史记性”和审美性以及它特殊的人民性。

《奋斗与辉煌》作品的题材及其主题显然具有宏大的史诗性,而在文本的建构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着致力于与客体相适配的史诗模式建构的自觉。从时间轴线上,作品起自1978年收于2020年,纵深长达40多年,与改革开放的大叙事重合一致。作者依据写作对象历时演进的肌理和作品分卷的需要,将其设置为四卷。每一卷卷名的标立,提炼出相关时段的历史特质和小康叙事的阶段性主题。这样的叙事安排既清晰地呈现了历史进程的客观存在,同时又通过对题材的调度和组织,凸显了蕴含在历史演进中的历史性意义。小康是一个系统集成的范畴。作品将小康叙事与改革开放叙事作了有机地整合。基于对新时代中国小康思想逻辑内涵的准确理解和充分把握,在流线的时间纵轴上建立起一个纵横共生、枝繁叶茂的庞大而有机的叙事结构。这样的结构有效地集纳了广博丰赡的写作内容,使作品获得作为史诗叙事名副其实的博大与饱满的容量和分量。作品中丰富的故事和众多的人物中融入了广东小康建设史、改革开放史中具有初始性、标志性、历史性的重大事件、奋斗传奇和重大成就。其间辐射出海量的社会演进信息,实录并存活着大时代变迁中种种耐人回味的细节和气息。可以说,从某种角度而言,《奋斗与辉煌》是一座用文字建筑的关于广东、关于中国的小康史、改革开放史的历史博物馆。

《奋斗与辉煌》不只是高度重视作品结构整体性的史诗性设置,而且对结构的局部安排,对局部细节的设计也是十分用心的。作为长篇叙事作品,由作品起笔和最终收尾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出写作者所具有的写作智慧和写作能力,也大约可以评判出全篇作品叙事的调性和品质。100多万字的《奋斗与辉煌》从何处落笔,在哪里收笔,是一个需要颇费思虑的重要课题。报告文学不像小说等虚构作品,根据叙事艺术的需要可以虚构具有意味和表现力的场景或情节,非虚构作品是一种选择的艺术,只能依靠作者运用智慧的眼力和脑力,从大量的真实材料中挑选出有助于作品主题表现和结构设计的材料。《奋斗与辉煌》的叙事是从“大逃港”这里开启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天,暮色四合,广东省宝安县布吉公社沙西大队南岭第一生产队(现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突然家家户户屋门大开,人们趁着夜色倾巢出动。他们的目的地,是十几公里以外的东方之珠——香港。”而全部作品收结于“大湾区奏鸣曲”。昔日的逃港地如今已成为港澳才俊的梦工厂,广州城也“会集了来自港澳的青年创业者”。时空流转几多梦幻,历史铸就大时代辉煌传奇。作者对作品开合所作的这种细部处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主题凸显和史诗性强化的作用。开篇和尾声在基调和蕴含等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叙事故事性、戏剧性和传奇性的张力,而这种反差和张力进一步制造了作品内在的史诗意义。

报告文学是一种非虚构的叙事文学写作方式,叙事生成文本的具体建构。《奋斗与辉煌》副标题为“广东小康叙事”,可见写作者具有高度的叙事自觉,并且叙事既有题材的客观本真,同时也有叙述者的能动作为,充分彰显了叙事的有效性和特色特质。从作品的具体叙事看,《奋斗与辉煌》是国家民族宏大叙事与人民创业奋斗具体叙事的有机融合。全面小康叙事应当有宏大的历史与现实的呈现,但也不能缺失对具有某种聚变效应的具体而微的细小“粒子”的凝视。而且更需要通过富有表现力的小微叙事支撑宏大叙事的达成。《奋斗与辉煌》既有像特区设立这样高端视角的回望,但更多的是对基层物事和人物的注视,作品注重形态小微但富有意蕴的品质叙事。卷三“攻坚克难”第二章“固本强基”,重点记述广东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及其带来的深刻变化。其中有一件“趣事”的叙写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一辆三轮车在村头停了下来,车上的中年妇女探头看了看,一脸疑惑,大声质问:‘我要去大寮,你把我拉到这里干什么?’司机有点委屈:‘你是不是大寮人啊?这不是大寮吗?’”原来“想不到我出门没多久,大寮就变得不认识了!”这样的场景有点戏剧性,但戏剧性的细节描写,以一胜十地写出了“固本强基”这个有些抽象的概念背后呈现的鲜活的面貌。这是非虚构的,又很文学。这样的材料不会在既成的总结报告中,它需要作者用心去发现。

作为一部宏大的人民史诗,《奋斗与辉煌》注重对史诗创造的主体人民的具体到位的表现。从文本组织上看,构成其中基本叙事的是“我们都是追梦人”的奋斗者故事。作品叙写600多个故事,关联的人物有1000多个,绝大部分是在基层,是各行各业艰苦奋斗的创业者。可以说,《奋斗与辉煌》是一部致敬普通劳动者的报告文学。劳动者是这一史诗叙事的主人公。奋斗是奋斗者、逐梦者的人生主题,也是关于他们的叙事的一种主旋律。作品既写出了各种代表性人物不一样的人生故事,更突显出他们特异的性格和崇高的精神。“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深圳大疆的“80后”创业者汪滔就是这样一个奇迹的创造者,而汪滔本身就是传奇。作品卷三“攻坚克难”第一章“世界之门”中对他作了大写。创业之初的大疆“与其说它是一家商业化公司,不如说是一家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研究所或实验室。汪滔不得不四处筹资维持公司的运转”。他“习惯于熬夜工作,在自己的办公室桌边放上一张简易的单人床”。不断失败,不断尝试,不停进取,汪滔和他的团队“如创世神话,将在全球无人机市场份额提升至五成多”。

优秀的非虚构人物叙事,除了具备丰富生动的故事外,还需要注意挖掘人物的性格,努力写出人物的精神。《奋斗与辉煌》这部广东小康叙事,也是一部饱满动人的奋斗者、追梦人的精神史。这是写作者自觉的设计和追求,也是从作品所写人物故事中获得的启示。“奋斗”其实就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小康和幸福是靠奋斗创造出来的。正如作品序言中所说的,“精神的力量支撑着奋斗,创造了辉煌。那是‘敢为天下先’的冒险精神,敢于触及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在特殊语境中只做不说的务实精神”,“不观望不等待、适时选择最优选项的灵活精神,不排外、不排他的包容精神,讲规矩、守规矩的契约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奋斗与辉煌》通过具有典型性人物人生故事的讲述和精神世界的透视,将广东精神作了具体生动的诠释。在众多人物的精神叙事中,“把自己种在广东”的胡小燕的故事令人感动又感奋。贫困的年代命运自然也没有眷顾过她,“和许许多多农民工一样,胡小燕南下打工也是因为贫穷”,“在弥漫着青橘子和方便面味道的火车上晃了三天三夜,胡小燕终于来到广东”。那时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未消,工作难找,“她不断地更换工厂”。为了不被炒鱿鱼,“她把自己一天的时间,分成3个8小时:8个小时工作,8个小时睡觉,剩下8个小时用来‘偷师学艺’”。在瓷砖厂工作特别辛苦,但胡小燕不怕苦、不怕累,晕倒在车间里,“她只休息了1小时,就又出现在工作岗位上”,是一个出了名的“拼命三娘”。“机遇总会眷顾有准备的人,正是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让胡小燕从众多的员工中脱颖而出。”她被提拔担任车间副主任,获得佛山市“十佳外来工”,当选为中国历史上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说过“只要努力,所有的梦想都会开花”。在胡小燕身上既有传统移民吃得了天下苦中苦的坚韧奋斗的精神,也有新广东人埋头苦干、务实进取的现代精神。阅读《奋斗与辉煌》,最能拨动读者心弦的就是像胡小燕这样闪亮着追梦人普通而伟大的灵魂和情怀。这是一部广东小康建设的辉煌历史叙事,更是一曲沁人心脾的奋斗者的精神颂。

作为非虚构叙事的报告文学写作,只有具有充分的富有表现力的人物叙事,才能生成文学意义上的主题价值。人物叙事只有写出人物精神,透视到其灵魂,才能感动读者。也只有这样,作者所写才能成为既具有时代主题、思想价值,同时又有审美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如果只有对象的“史诗”而没有文学叙事意义上的“史诗”,就没有真正的史诗。难能可贵的是,《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基本达成了“史”(报告性)与“诗”(文学性)的有机化合,是近年来主题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