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广州举行

更新时间:2022-12-07 来源:广东作家网

640.jpeg

11月30日上午,由省委宣传部指导、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系列活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在广东文学艺术中心举行。峰会以“全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广州地区的领导、专家在广州主会场出席,中国作协的领导、专家以视频会议方式出席。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作主旨演讲,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崔朝阳致辞,粤港澳及全国知名作家、评论家约50人参加会议。

会议由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和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主持。

640_副本.jpg

李敬泽作主旨演讲。他指出,党的二十大开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一个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这就是我们的国情、我们的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来都是伴随着空间的革命,对于空间意识的变革调整,包括空间的巨大变化。粤港澳大湾区,恐怕绝不仅仅是“粤+港+澳”简单的地理相加。这样一个大湾区在我们中国的空间和中国的版图上有它自身非常独特的特点,由于它是交汇点,它非常具有独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这里还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形象等等交汇,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也不仅仅是区域的叠加,它是在生成新的意义与实践的空间,也就是在这样一个生成的新的空间里我们要展开新的人类活动、新的实践和创造,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实践创造新的空间。我们正身处在一个新的创造、实践和意义的空间,在这样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去认识我们的文学应该做什么,我们何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这不是地理意义上的,这意味着我们在这样一个新的空间、新的语境去观察人、想象人,去认识现实,去展望未来,所以就我个人来说我是特别期待我们的广东文学界的朋友们、作家们、理论家们、评论家们都能够从这样一个历史的、现实的、巨大的空间重构中去理解、去认识我们所处的生活,我们所处的现实和未来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变化,也正是由此去认识这种变化为我们的文化,为我们的文学打开了新的天地、新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意义上,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才能够成为一个有效的概念,成为一个有效的命题,成为一个有生产性的命题。我们的文学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个空间的巨大变化,巨大的重构,我们去创造、思考和探索新的文学形态、新的文学可能性。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不是一个现有的撮成一堆就是了,而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学习、认识、创造的,需要我们生产出来的,发明出来的那么一个新的东西、新的文学。中国作家协会高度重视大湾区文学的发展,充分期待大湾区文学能够在广袤、辽阔、丰富、多样的中国大陆上的中国文学中,大湾区文学能够构成它非常独特的面貌,让这种独特的面貌使我们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中国文学能够获得更丰富、更辽阔的可能性,展开新的更为广阔的空间。

张培忠在致辞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文化资源最丰厚的区域之一,是东方最早带有全球性创作特质的区域。新时代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进行开放合作。一是把握机遇,提升湾区文学。二是突出重点,打造文学品牌。三是坚定自信,积极构建富有湾区特色的中国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期待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界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美美与共”的胸怀格局履行“华章日新”的使命担当,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执着追求拓展“姹紫嫣红竞芳菲”的繁盛境界,发挥文学独特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努力培育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工作的大格局,开创世界级城市群文学发展的“湾区典范”。

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分别代表港澳地区作家致辞。

640.jpg

潘耀明介绍了今年围绕大湾区文学所做的工作,包括文艺大湾区计划,组织香港文学专题、澳门文学专题、广东文学专题,举办湾区文学征文奖,筹备创建香港文学馆等。他引用诗人艾青的诗“文化像水、像空气,是会流动的”,认为文化在交流中产生影响,只要善于借鉴就会发扬光大,这次大湾区文学高峰论坛对繁荣大湾区的文学创作将会起积极作用。

640.jpg

吴志良指出,澳门连同粤港文学界一起积极参与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编织大湾区三地人民的文化纽带,促进情感交流和民心相通,打造湾区的共同精神家园。一方面,通过构建大湾区文学,让大湾区文学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一面旗帜,并利用港澳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理想媒介和载体。另一方面,通过大湾区文学中的澳门和香港元素,尽量发挥港澳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特殊作用,扩大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会上,围绕“全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的会议主题,全国著名学者、知名专家积极建言献策。

640.png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出版集团原副总裁潘凯雄认为,高质量大湾区文学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文学的共性和湾区的特性的结合,构建、打造优质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要对标四个原则。一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文学。港澳文学跟内地文学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既是“9+2”的,同时还是中国的。二是现代与传统相融的文学。湾区不仅仅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还要考虑其共同的岭南文化的特质。三是鲜活的而非习见的文学。表现这个时代,表现这个地区的生活,文学作品就应该是鲜活的。四是全球而非湾区的文学。未来,大湾区文学国际化视野和全球视野,在大格局下来讲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讲中国特色,这又构成各自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关系。

640.png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创作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这些创作成就一方面源于粤港澳大湾区近几年对文学的重视,尤其是对青年作家的培养和引领举措。广东作家魏微、蔡东、葛亮、郝周、李敏锐,澳门作家袁绍珊等作家的成绩显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创作力量的一种可持续性。另一方面源于对粤港澳大湾区理论、评论建设的重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点部署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湾区的建设题中之意肯定包括文化建设,包括文学如何在文化强国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当中,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高质量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

640.png

中国作协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认为,大湾区文学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综合的概念,文学深植于经济的土壤中,大湾区文学的提出也是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大湾区文学发展要重视几个要点。一是国际范。粤港澳文学应是海洋的、面向世界、面向国际的。二是区域化。大湾区是一个区域化的概念,这个概念不仅仅是政治的、经济的复合体,也是大湾区文化认同、文明认同的空间,而在大湾区的文化认同、文明认同、传统认同中,文学起了核心的作用。三是传统性与现代性。传统和现代化内在的结合,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极为丰富的土壤。四是探索性与创新性。在保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还应加强创新性和探索性。

640.png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学是新时代赋予的命题,应在探索和创新中打开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一要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与新时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性要求紧密联系起来。二要牢牢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三要注重讲好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海外侨胞创新、包容、自强的中国故事。四要不断推动增强理论自觉,形成机制。加强对三地小说、诗歌、非虚构等各文体文学作品的研讨评论,既注重当代题材与历史题材,都市题材文学与乡村题材文学,也注重纯文学与类型文学、通俗文学与网络文学等,引导推动大湾区文学在均衡发展中重构新质。

640.png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应该更多地站在新的起点,以新的眼光关注到粤港澳新的一面,书写粤港澳新景象、新气象和新风貌、新风范。一要吃透粤港澳文化新精魂。粤港澳文化有传统共生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各自不同的再生文化,作家要努力用新的文化精神和精魂涵养文学。二要揽尽粤港澳时代新景象。作家要敏锐地观察和把握新的广东、新的香港、新的澳门,写出粤港澳在新的时代、新的契机所带来的新的景象、新的气象,所换的新的人间,要把一个不同于过去、脱胎换骨的香港、澳门,把一个不同于其他地区、气象万千的广东呈现给人民。三要敢咏粤港澳人间新烟火。粤港澳三地的作家们要真切走进粤港澳三地人间,去触摸粤港澳三地的人家烟火,感受粤港澳三地的生活温度,体味粤港澳三地人家的人情温暖,把粤港澳新的人间、新的烟火、新的生活呈现给世人。四要讲好粤港澳中国新故事。作家们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情感,用什么样的视角和眼光去讲好湾区故事和中国故事,给世界描绘一个怎样的粤港澳、怎样的中国至关重要,任重道远。

640.png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曾经在香港工作过5年,对香港文学界的情况比较了解,也近距离地接触了当地文学社团,他结合自己对香港文学界的观察,围绕三个方面谈了对香港文学的生态的认识和理解。一是商业社会里的默默坚守。香港作家都是业余创作,虽然身处商业社会,但是不少严肃作家淡泊名利,坚守文学理想,对文学的热爱和虔诚令人感佩。二是特殊环境下的文学生态。香港的文学创作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学的特征。一方面,浓郁的地域性形成了独特“港派风味”的现代都市文学品格;另一方面,它又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兼容并蓄,流派纷呈。三是政府与民间的共同推动,香港特区政府在推动文学事业发展方面可谓功不可没。首先是加大了对文学事业的资助力度。其次,积极举办文学活动。许多热心公益和文学事业的人士也为香港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支持。香港各大学的华文文学推广和创作活动也十分兴盛。香港的文化、文学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生态,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没有轰轰烈烈,但是始终是默默融入了到香港人的心灵,这些对内地文学的发展,包括大湾区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640.png

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的重要推进,大湾区文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包括文学组织工作都呈现出稳步推进、持续融合的可喜态势。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广东文学馆的建设,大湾区文学周、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的举办,还有《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的创办,都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一要自觉在新时代文学的视野下开展工作,二要围绕“国之大者”开展文学创作和活动,三要相互借鉴文学组织和管理方式。通过建立交流机制,相互学习,以社团等民间渠道促进内地与香港文学界的深入合作,共同耕耘中国新时代文学的灿烂百花园。

640.png

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认为,网络文学是中国当代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作者人数规模上百万,读者超过了5亿,已经成为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影响巨大,推动大湾区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网络文学这样一个新型的文学样式或者文学生态。建议以网络文学作为推动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来推动整个大湾区文学的高质量发展。一要积极保持网络文学类型的创新和多样性,满足人民的需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二要推动网络文学积极反映新时代、反映湾区取得的巨大成就。三要进一步提高网络文学传播质量。四要进一步拓展网络文学的边界,构建网络精神家园。通过创作一个网络文学时代全新的形态,为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贡献,进一步推动大湾区成为中国文学基地。

640.png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贺绍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概念的提出是南方文学的一次智慧之举,表现出南方文学强烈的现实感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其内涵也远远溢出了行政和地理空间,将一个行政和地理的空间转化为一个新的文学空间,它不仅是要将粤港澳三个地方的文学力量整合起来,而且是要创建一个新的文学平台,尝试一种新的文学生产方式,寻求一种新的文学叙事。赋予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以新的思想内涵和新的文学品质,这是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首先必须要做的事情。要努力从这些作品中去发现代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本质的新的文学元素。一要接续和建立起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传统,二要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做成一个大文学概念,三要强调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开放性,不要自我封闭,而是要行动。

640.png

中国作协中国作家网总编辑陈涛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建设也是我们国家重大的举措,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打造一个品牌,树立一个品牌。一是打造大湾区文学的品牌。大湾区文学品牌的打造具有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展示文学魅力的责任。二是树立文学共同体的典范品牌。要继续挖掘经验,打造文学共同体。三是打造大湾区文学批评、文学评论品牌。既然已经有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阵地,就应该着力去构建有着大湾区特色和学术风格的文学批评。

640.png

《当代》执行主编徐晨亮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不只是传统意义上以区域划分的作家的集群和文学的流脉,它既是一种界定与描述,同时也是一种规划和召唤,要更精准地聚焦这种规划与召唤,回到具体的创作实践当中来。陈玺的《珠江潮》、葛亮的《燕食记》、庞贝的《乌江引》等刊载在《当代》杂志上的大湾区作品,呈现了大湾区文学的三个突出特质:一是现实经验上的丰沛,二是历史传承上的深厚,三就是艺术上的匠心独运。未来《当代》,包括《当代作家评论》、《当代长篇小说选刊》等杂志将会一起助力,继续关注大湾区作家的创作,一起推动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

640.png

人民文学出版社青年文学编辑室主任、社科出版中心主任付如初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学概念,一方面文学的地域化色彩其实一直是客观存在,值得大家深入探讨和鼓励,另一方面文学要想获得更大的影响力,需要作家和作品的集群效应。湾区文学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一是对语言风格方面的期待,方言一直是文学语言的宝库,也是打破千人一面风格的一个法宝,相信湾区文学一定能够在语言的灵动性、差异化方面有所作为。二是对湾区人物性格的期待,更开放的、更包容的、更与时俱进的是湾区文学的天然性格特征,希望有更多这样的人物性格的作品出现。三是对湾区时代特征的期待,湾区文学在语言、人物、个性化的文化根基基础上,加上时代特征,会跟现有的文学模式有历史的和文学的对比,这种对比非常值得期待。四是对虚构和非虚构的期待,非常期待湾区作家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包括虚构和非虚构、散文和小说等。五是期待创作在前,文学评论在后。相信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在文学创作、出版、评论三方面联动的基础上,一定能够让湾区文学大放异彩。

640.png

会上,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获奖者蔡东代表近年国家级奖项获奖作家作了发言,分享获奖作品《月光下》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感受,表示能够获得鲁迅文学奖是非常珍贵的文学荣誉,是对自己重要的鼓励和认可,感谢刊发作品的《青年文学》,感谢广东作协对作品的关注,也感谢在写作上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和朋友。

出席会议的还有中国作协对外联络部主任张洪斌,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机关党委书记陈昆,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苏毅,党组成员、秘书长刘春,省作协副主席、广州市作协主席张欣,省作协副主席、深圳市作协主席李兰妮,省作协主席团成员、珠海市作协主席卢卫平,省作协主席团成员、佛山市作协主席张况,东莞市作协主席胡磊,惠州市作协主席陈雪,中山市作协主席李智勇,江门市作协主席张启雄,肇庆市作协主席钟道宇,及国家级文学奖广东获奖作家代表、省作协副主席、入选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作家陈继明,第十二届(2016—2019)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家冯娜,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胡永红、吴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