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魏微全新长篇小说《烟霞里》面世,书写“中国版《悠悠岁月》”

更新时间:2023-01-09 作者:黄楚旋来源:南方+

2004年,34岁的魏微获得鲁迅文学奖;2011年,她又获华语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项……作为“70后”作家中公认的实力派,自2012年在《花城》发表了《胡文青传》之后,她却几乎再也没有新的作品面市。

整整十年,魏微在做什么?1月6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图书大厦举办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魏微携全新长篇小说《烟霞里》,以这部致敬《喧哗与骚动》《光荣与梦想》的转型力作,回应读者和评论家的期待。

发布会以“三千里山河故园,四十载人世编年”为主题,邀请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施战军、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等多名文艺界专家学者,与魏微一起探讨《烟霞里》独特的编年体结构对小说创作形式的创新,以及70后作家对家国故园这一文学主题的责任承载和书写深情。

微信图片_20230109180512.jpg

微信图片_20230109180518.jpg

这部积蕴十几年交出的长篇小说《烟霞里》一经发表,就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关注,被读者称为“中国版的《悠悠岁月》”。评论家阎晶明在文章中肯定了魏微新长篇的重要突破:“半个世纪的中国经历了怎样的风起云涌,世事变幻,魏微用《烟霞里》对这样一个巨变的、转型的时代提供自己的小说记录。”

三代人的成长编年史

魏微成名较早,她的《化妆》《大老郑的女人》《一个人的微湖闸》《拐弯的夏天》《胡文青传》等作品都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品。著名评论家李敬泽曾如此评价:“魏微曾经是凭茸毛般的敏感去迫近人性,但现在她知道,想象人性和辨识个人还要经过浩瀚的人群,需要机变百出、纵横捭阖的理解力。”

近日,魏微新作《烟霞里》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采用编年体形式,把一个女人的成长经历与四十年来时代发展的重要步骤编织融合在一起。沿着田庄的成长地图,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共鸣的角落。《烟霞里》实现了对三代人成长的编年,小说中藏有每个人的共同记忆。

书中描述了出生于1970年的田庄,有着乡镇、县城和一线城市等三种生活体验,她的经历涵盖了当下大多数人的成长轨迹。上县城、离开乡土;盖房子,成为城里人;高考冲刺,南下广州;买房炒股,赚外快;旧城改造,招商引资;互联网经济、智能手机时代;家庭主妇、女性意识,等等。

从1980年代开始的城市化进程,到了1990年代以加速度的方式迅速席卷整个中国。年轻人要外出,与更广阔的世界对接,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被新一代年轻人所接纳,但是城乡接合部的县城却承载了更多的传统生活模式。于是,交融和碰撞在每一个县城家庭中上演。魏微希望,通过田庄一家的经历,表达她对“家国故园”这一深沉主题的思考。

田庄后来读大学、考研,又南下定居广州,她的每一次回家过年,都变成了一种警醒:故乡,是回不去了,但仍然要回。同样的命题也给到县城里的父母:儿女,长大了是留不住的,但仍然要留。于是,漂泊、返乡成为“70后”“80后”的集体心结,流变、持守也是乡土中国现代性的核心经验。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茅院生说:“《烟霞里》是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看到曾经经历过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国企改革、城市化等推动我们时代发展的一行行历史足迹。既有时代的波澜壮阔,又有平凡人生的生动细节。”

微信图片_20230109180501.jpg

从《烟霞里》重新认识作家魏微

《烟霞里》是魏微沉潜十几年的转型作品,外界对于她创作的猜想与期待,魏微用这部厚重有力的作品给出了答案:这些年,她沉潜在历史的卷帙中,迷失在家族年谱的册页里;“她走在艳阳里、酷暑里,她走在风沙扑面的街上”,她看见“人潮涌动,人人是主角”;她看见时代的光照见每一个人的脸,大地上有每一人的影子,风中吹过每一个人的声音。

“我没有淡忘小说家的职责,反而是太过看重。”于是,她在给虚构文学做非虚构文学的功课,在给小说嫁接生活鲜活的枝叶,她在寻找一个新的自己。她终将回到创作的工地,用作品构建这一切。谈及自己的新作时,她说:“魏微不是我的名,作品才是我的名。”让我们从《烟霞里》重新认识作家魏微。

微信图片_20230109180530.jpg

编年体的写法难度很大,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先生谈到了《烟霞里》自我设置的创作难度:“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事件需要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融合不好就会变成社会调查报告,魏微在创作中成功克服了这些难题。”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认为,“魏微将自叙传、纪传体、编年史、综合视角、田野调查、散文笔法等熔铸一炉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小说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