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林迎 | 漫游程村赏蚝香

更新时间:2023-01-10 作者:林迎来源:阳西融媒体(人民号)

小雪过后不久,冷风凛冽,寒意乍起。11月28日清晨,日前拟定的“程村蚝乡行”开始了,与我同行的是阳西籍好友陈振成、吴德,他们是受阳西县文广旅体局领导之托,为采风牵线搭桥。小车刚开出不久,吴德君很稔熟地跟我侃起程村蚝的故事来……啊,“中国蚝乡——程村镇人民欢迎您”的路牌倏然从车窗闪过,振成兄眼尖,提醒大家:“想不到,欢迎牌两边的柱子全是用蚝壳镶嵌成的!”

在蚝协会大楼远眺,我们探究蚝的源流

小车经过省道再转折几下,很快便来到了红光村程村蚝协会。在四面风光如画的楼里,沐着清风,我感受到了主人的热诚。除了协会会长谢汝细、协会保安队长谢仕宝之外,红光村委会党总支书记谢耀梗也迎候在这里。

在墙壁上挂着的“蠔缘四海”四个大字的小客厅里,谢汝细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情况。在红光村,不仅有一支让村民信任的“两委”班子,还有一个拥有263名会员的“蚝协会”。

“请问蚝协会主要有哪些职能?”面对提问,谢汝细说,平日里,养殖户有什么困难或建议,通常都是通过“蚝协会”向“村两委”提出来。如为解决村里的蚝船无处停靠问题,村两委即主持修建了1万平方米的码头和一个可容纳1000多条渔船的避风港,解决了养蚝户停泊难和出海难的问题。同时,还引进资金建成了5000平方米的海产品市场,方便零散的蚝产品集中销售。

少顷,我们登上楼台远望。红光村沿海东南面,是一望无际的红树林,河道码头也尽收眼底。程村蚝场正处于丰头河、织篢河的出海口。这里海水咸淡适中,极适宜蚝繁殖生长。

转回客厅里,我的眼睛被东边墙壁上的图片所吸引,其中,一幅省领导来红光村调研的照片,扣开了我的记忆之窗。

那是发生在2008年的事了。7月1日,时任省委书记到红光村考察,对“程村蚝”品牌予以高度评价。临近年底的一天,村支书记与几位党员一道,带上若干鲜蚝和蚝油、蚝制品之类到省委大院,欲向领导汇报劳动成果。

省领导得悉后,委婉地辞谢了村民送来的“劳动果实”,随即,亲笔起草了“给阳西县红光村村民的一封信”,于2009年1月25日,慰问信通过省信访局转回到阳江。其时正好我在市信访局工作,当天就随市委分管组织和宣传的领导来到这里,向红光村的村民转达省委书记的问候。

站在旁边的吴德接着说,“是呀,当时我作为县委新闻秘书,正好也参与了这次活动。”言罢,他从收藏夹里找出了省领导写的信件给我看,信中说:“2008年,你们成功战胜了‘黑格比’特大台风,又获得养蚝大丰收。对于你们取得的成绩,我深感欣慰,也向你们表示祝贺!”

看到这里,我对身边的小谢书记说,你们村党支部可是有为民办事的优良传统的啊。“是的,老一辈党员留下的一心为人民,走共富之路的光荣传统,我们一定传承下去。”年仅26岁的支书谢耀梗激动地表示。

辛勤、务实、创新:新时代的一群蚝农

告别蚝协会大楼,我们决定先到离此处只有一百几十米远的红木山大酒店走走。

老板谢克保恰好不在,我们见到了正忙碌着的他的妻子谢结心,见我们到来,谢大姐即叫一位同事带我去见谢。就在距饭店不远的养殖场里,我见到了谢克保。

迎着冷风,谢克保说:“程村蚝味道鲜甜,口感爽脆,是远近闻名的海味佳品;天气越冷,海水越冻,生蚝的养殖条件就越好。”随之,他讲述了当时建红木山饭店的初衷:“为的是打造了一个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美食品牌。”

暂别了谢克保之后,我们专程去采访养蚝大户谢克秋。约莫过了20分钟,车子在位于沙田坑的一幢大楼下嘎然而止。“阳西县广宇海产有限公司”的牌子映入眼帘,旁边,还挂有“阳西县政协联络点”的另一块牌子。

作为有30多年养蚝经验的公司董事长,谢克秋致富之后,依然“蚝情”不减 ,他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我的家乡在红木山村,1986年中学毕业后就加入到了养蚝这支队伍里……”

经过10余年的探索发展,谢克秋在家乡的生蚝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从2004开始还相继到周边地区租用海滩,如今,养殖面积3000多亩,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

“考虑到个人养殖生蚝有风险,这些年我的公司主要聘用村里的劳动力,就是为了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谢克秋介绍说,公司目前已吸纳上百名当地群众就业,人均月工资可达6000元左右。

在谢克秋的公司里,我还邂逅了谢克秋的合作伙伴谢克锦、谢志华。品着清茶,我们一道攀谈起来。

出生于八零后的谢志华心直口快,他说,“我从18岁开始从事养蚝事业,现在养有60多条蚝排,总数达800亩左右。我觉得,要保证“程村蚝”这一品牌持续不衰,需不断拓宽蚝产品的销售渠道,如多建些批发市场等,就十分必要。”

告别几位养蚝创业者,我想再找担任过村委会干部的谢家贵聊聊。沿路穿过红光村小港湾,在小码头旁边的一座小屋里,我见得了谢家贵。问及今年贵庚?他说转过年就70。我笑道,看上去还是一副运动员体魄啊。

望着狭长的小码头停载着的密集船只,我笑问谢家贵,“你在这里搞了个了望景点,真是风景如画,蚝气飘香啊。如果所有的船回齐了,这里会有多少只船?”答:“应该有800来条船吧,此外还有十来条小游艇。”

谢家贵情不自禁地谈起自己养蚝的历史。他性格活跃,年轻时他的会养蚝就挺有名气。2013年担任红光村党支部书记以后,谢家贵常与蚝协会负责人一道,到全国沿海各地考察学习,总结创新出一种新的养蚝模式——立体吊桩。

10多年来,谢家贵通过“一对一”方式,发动先富户带动帮助贫困户,切实帮助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在他的带领帮扶下,48户困难户都实现了脱贫,现在年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

多年来,谢家贵采取上级支持和村民自筹等办法,共筹资700多万元,解决村民行路难15公里、扩建村民自来水工程管道9公里、建起村民自用小型蚝码头1个、疏通蚝船使用航道4公里扩建村中心市场5千方等民心工程。

为进一步了解程村蚝业市场的情况,离开谢家贵住所后,我们专程到位于程村内河堤的大蚝档去参观。半个钟头之后,来到程村河堤东,向西望去,河堤延绵约两公里左右,连排蚝档约有一两百户,同去的振成连忙把这长龙般的景观拍摄下来。少顷,我们找到了“阳西县程村镇卫国蚝档”的档主谢卫国。

热情的谢卫国主动地向我介绍了他养蚝创业的经历。对这位四十刚刚的出头的老板我颇为佩服,随即问他,作为阳江市人大代表,你认为在促进程村蚝业发展中有哪些亮点?”

谢卫国说:“我们程村蚝能得到顺利发展,关键是上级政府予以资金扶持;同时有关部门及时做好天气预报工作,实行卫星定位等,免除了蚝农的后顾之忧。如果要提个建议,我觉得在合理设计蚝排放置点和疏导船只交通方面,应加强协调。”

说得很实在。离开谢卫国蚝,我们还察看了在附近的谢克秋、谢志华等档口等,深感到蚝业经发展,特别需要有一股上下同心、相互支持的凝聚力!

游走在洋边海,置身于蚝香里

回到红木山村稍事休息,并品尝了正宗的“程村蚝”之后,一直陪在身边的谢仕宝说,“请上我的小艇,我带你们到洋边海游游。”

驾驶游艇,仕宝滔滔不绝地讲述程村蠔的养殖环节、生长条件和收获周期等,让我们大开眼界。伴着轻风吹拂,望着眼前一片清绿,心中涌起一种特别清新的感受。

在小艇游至茂密的树丛处,倏然有一群白鹤飞出,满腹诗情的陈振成的灵感被触动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当年手绘的画面也不过如此吧!”“哈哈,的确很美,不过从场景的氛围来看,倒是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更切贴些。大家看是不是?”吴德也是有文人气质的,当然他认为这些白鹭远不止“一行”,再说,这群白鹭是因为我们的小艇驶过而“惊起”的,所以,他认为李诗人的描述更为贴切些。

话是这样说,不过我觉得“争渡,争渡……”的背景其实也不确切,正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所述,怡情的环境应是“误入耦花深处”的小溪,那种玲珑淡雅的场景怎能跟宽宏豪迈的“洋边海”相比?不过两位朋友都没有错,诗人嘛,更着意是寻求一种美妙的意境……

正在这时,在小艇靠近左侧片片野蒿芦的小坳湾里,忽见一群欢乐的鸭子从那里游出,“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那句名诗不由自主也从我口里蹦出,不过又觉得鸭子似没有那么肥,倒有点像是鹅,于是我笑着跟仕宝说:“很可惜,好像这群是鹅呀?”见到我们几个半茬子文人在这里吟诗怀古不已,谢队长乐了,他笑道,“诗没有错,林先生,这群鸭是肥了点,但确实不是鹅”。

随后,谢仕宝便跟我们讲起养这群鸭的主人来,他的是红木山村村民谢贵就,今年就养了5000只,他养的这种“黄鸭”,母鸭生出的被称做“红心海鸭蛋”,跟“程村蚝”一样,同属洋边海品牌产品。

小艇再往前走,就是与码头一河之隔的红树林。谢仕宝说,由于红光村水域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水中的营养物质极为丰富,这里是生蚝的天堂,也是红光村民的致富密码。

谢仁宝是个开朗而健谈的人,他说:红光村能产出优质蚝,和先进的养殖技术有关。从早期的石头纳苗、水泥柱纳苗,到棚架式吊殖、吊柱养殖,用的都是“放养”法,到1997年开始采用胶丝绳粘蚝吊养,即将蚝苗粘在胶丝绳中再放到蚝棚中吊养,每条绳长2米,共贴9对18只。

边讲着,小艇来到一个蚝排边。“你讲的这蚝发展的5种过程还真是挺有诱惑力的。”我赞叹不止。“瞧,这就是我们现在胶丝粘蚝吊桩养殖的一种方式”,谢仕宝把“吊养”在水里的鲜蚝串捞了上来递到我手里。说时迟,那时快,振成兄立即把这个动感的瞬间拍摄下来,也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两位企业家联手,打造“共富”之路

游完洋海边之后,我来到了座落红光村的阳西县程村金质原生态蚝业有限公司。“你还是个青年人呀,建起这么一座厂房真不容易!”我笑对迎面而来的总经理谢广仁说。“作为‘90后’,能够有今天的业绩,跟我出身‘蚝门’也许有很大关系,当然更离不开我岳父的悉心指导和全力扶持。”边说着,谢总指了指在旁边挂笑脸的公司顾问梁贻斌。

谢广仁告诉我,他爷爷谢维友,是第一批加入了国营蚝场的员工;父亲谢彦校,16岁的时候,也加入了国营蚝场的工作,几年后毅然辞职离开国营蚝场,建立起自己的蚝加工厂。

“唔,这么说,你就受父亲的影响走上了这条路了的?”“是呀,2014年回乡,同年我就创立阳西县海珠子蚝业有限公司,经营半年后,将公司转让给合作伙伴,并在2015年4月份创立了如今的公司。”

谈及未来企业发展的思路,谢广仁显得胸有成竹:“企业发展了,才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我们除了固定的员工外,还需要100多个临时工参与开蚝和敲蚝;公司除了自身养殖的生蚝外,每年还需要收购蚝农养殖的生蚝超过1200多万元。”

年轻的谢广仁,真看不出他还有如此清晰的工作思路。正讲到这里,一位操着普通话的年轻人向这里走来,随之,梁贻斌立即迎了上去,并对我说,这是红光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炎锋。

交流之中,张炎锋谈起在红光村驻村的体验与感悟:“来到红光村,我们珠海工作队把此处当作自己的家,支持企业发展,这是我们份内的事。”

为了解公司下一步的规划,谢广仁、梁贻斌以及张炎锋带我们在公司厂房里走了一遍,在拥有3000多平方的新厂里,我们游走了“清洗、分拣、净化、冷冻、包装”各个车间,对蚝制作的有关程序有了初步的了解。

谈及公司关于蚝文化长廊的建立,诗书兼优的梁贻斌向我们展示了他创作的《蚝门赋》和《程村蚝赋》,此刻,他还即席为“蚝门世家”撰写了对联:“上联:蚝起三山品味兼优传百世;下联:门通百域农商共振泽千家”,其气魄之宏大,意境之优美,语言之铿锵,内涵之丰富,真令人叹为观止。

工作队助力帮扶,共同擦亮“蚝品牌”

约在下午5时左右,由谢耀梗书记带领,我们来到挂着“红光村党群服务中心”牌子的红光村委会。在二楼的陈列室里,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锦旗、牌匾和证书:“中国蚝乡”、“全国文明村镇”、“广东省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优秀村”等,各种荣誉展示了红光村曾拥有的辉煌。

除了村书记,珠海帮扶工作队队长、镇委副书记罗辉,程村镇宣传委员张潇野都来到这里。大家欢聚一堂,聊起了“中国蚝乡”乡村振兴示范带来。

今年6月27日,作为2022年阳西县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会的分会场——阳西“中国蚝乡”乡村振兴示范带程村段动工仪式在程村镇举行。据了解,该示范带总投资达1.25亿元。珠海工作队进驻后,与地方党委政府联手,特别关注民生工程,通过“兴基建”“修河道”“建广场”,为程村镇广大群众带来获得感和幸福感。

谈及工程落实,罗辉指出,这方面,红光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炎锋就起到了表率的作用。自进驻以来,他遍访全村822户,协调企业、机构4家捐款13万元,帮扶流转荒地216亩,推动发放涉农小额贷款26户510万元。

“哦,驻村工作组已经成为自己人了!”从党群活动中心出来,我们还游走了党建文化广场、村公共设施以及村容村貌等。临末,小车在红光村小码头前停下时,只见十几条满载生蚝的船只在小码头里挤挤挨挨,坐在船上的妇女们正挥动手中的斧子削劈生蚝并按大小分装,男人们则忙着将一筐筐的生蚝手抬肩扛搬到岸边几辆等待装蚝的小卡车上,村人知道,这些生蚝将被发往全国各地。

此时此刻,仿佛有一幅“现代蚝乡丰收图”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这种美妙的愿景,几天过后,依然在我的脑海里回荡……

“铃……”12月3日清晨,手机声响了起来,是县文广旅体局局长张文秀打给我。他兴奋地说,今年以来,阳西县四套班子主要领导率队多次到程村调研,为的是把“中国蚝乡”示范带建设提速加码,将“程村蚝”的品牌擦得更亮;此刻,领导已来到程村镇红光村梁贻斌老总处,研究如何做大做强蚝深加工企业,为促进“联农带农,促进蚝业发展”探索更宽广的路子。

12月7日,这天正好是“大雪”,一个信息从阳西朋友里传来:广东名嘴、著名节目主持人郑达深入阳西采风,正在拍摄节目《阳江十二道蚝味》,他用富于鼓动性话语说出了许多人的心里话——

“程村蚝享誉全国,我就发觉程村的蚝真的好靓。肉是甘甜的,很脆口,是没有渣的”;随即,他进一步发挥:“这一次过来阳江程村,专门是来蚝排那边看,就发觉那边靠近红树林,水很清澈,加上那边的白鹭、黄鸭一群群,环保非常出色,难怪有这么好的蚝!”

我还感受到,从同一日开始,2022年“蚝美阳江·时尚生活”美食周活动的预演已经开始,这是一组让阳江人阳西人为之自豪的数字:拥有约200多年的养蚝历史的程村人,依傍15000亩连片红树林造就了程村蚝天然无污染的生长环境;全镇目前养蚝面积达到4万多亩,养蚝从业人员达9000多人,2022年鲜蚝产值达5.2亿元,成就了广大蚝农走上“共富”之路。

是啊,全方位展示阳江历史悠久又富于现代色彩的蚝文化,进一步打造和筑固“程村蚝”品牌,已经成为市、县、镇实行乡村振兴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借党的二十大东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广大干部和蚝农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呈现出更新更美的未来:程村蚝香,香飘世界!

2022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