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塞壬 | 罗日新《钢的城》:我的钢,我的城

更新时间:2023-01-11 作者:塞壬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家罗日新利用14载光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钢的城》。这部小说,以中国百年钢铁企业、当今的特钢龙头——大冶特钢为原型,再现了数万名临钢职工在企业深化改革和新时期发展的人生故事。其情感人、其意深刻、其文耐读。我这名曾经的冶钢人,也要捋清思绪,写写关于这部小说的文字了。原因就在于,那也是我的钢,我的城。

重新体验“钢铁人生”

有着百年历史的冶钢是晚清洋务派代表张之洞、盛宣怀创办的。1908年盛宣怀把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成立了汉冶萍公司,大冶特钢是其重要的延续部分。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十里钢城,20多万人口靠着这个厂子吃饭,一家几代人在这里技术传承、文化传承……厂子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商场、报纸和电视台。在这个小世界里,我们的日子过得比外面的人好——铁饭碗,福利丰厚,身份有优越感。最亲的人,班组的工友;最快乐的事情,发奖金;最盼望的事情,下夜班去长江的对岸的湖泊钓鱼休闲。啊,这样过一生,几乎是完美的。多年后,我历经多次跳槽,没有任何一个单位给过我这样的感觉——它是我永生的归属,正如农民和土地那样。

可是,这艘巨轮行至20世纪末却因效益下滑,出现亏损,回天乏力。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让所有冶钢人无法忘记的人出现了,他就是书中的临钢新任总经理易国兴。罗日新的这本《钢的城》写的就是他上任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下了一剂猛药:将许多职工分流和下岗。这段历史的是非功过可能需要留待更长久的时光去评断。一座城,笼罩在严峻的人性考验的氛围里。我依然看到了道义:舍我的悲壮,决绝的成全,以及相互守望的温暖。我们那一代人,是在那个事件中长大的,感受到人生一种新的考验。

起先,我以为这本书只是在写那些切断退路的人,是如何倒逼出人的潜能,在生存危机面前表现出生而为人的创造性力量,是一曲人性的礼赞。现实的影像在眼前晃动,太近了,太真实了。有些书仿佛不用看就知道写的是什么。

然而,我竟只花了不到两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小说。我沉迷在年轻时代生活过的语境里,我的湖北方言,我命运的偏旁在这本书里一一复活。那种语言是冶钢人独有的,那种人与人交往的气息是那个地方的人独有的。“你是贵脚客啊。吃撒,酒管够,是个岔的”“关饷了没有啊”等,我没有在任何一本书里读到过这样的语言。我,作为作家的塞壬,这么多年的写作生涯也没有使用过这种语言。为了融入某种“大同”,我规避了它。然而,它竟是这般有魅力。这本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操一口地道的冶钢话是不可想象的。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低估了小说的深意。如果说小说只是还原了20年前的那些事件,各色人等纷纷上场,裸露真实的人性,上演人间的一幕幕,最终在困境发挥出难以想象的巨大潜能,同时在自我成长自我救赎的过程中走向人格的开阔……如果只是这样,那的确是我们见惯的那类小说。可是小说《钢的城》引向了一个更深的内涵——劳工神圣。这四个字不仅仅是指生而为人必须要有的尊严,它似乎强调的是另一个点——劳动,劳动本身的神圣意味。劳动者,不容践踏!这是一种宣言。因为它在高处,它高出了很多人的视野,以至于我们都忘了,劳动者创造了历史。当你历经人生的拷问,站在命运抉择的十字路口,你居然可以用双手重新创造出新的人生。这不是奇迹,而是普遍存在于人间的常识。大道至简:劳工,劳动神圣,应该被铭记!

再度审视“钢铁骨气”

尽管在我诸多的作品里,对于那场企业深化改革大事件有过细致的书写,但终究,我无法从内里、缘由、个中,及事态的关联与发展去写清它的全貌。我只能碎片化地写一个个失去工作的人,写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情感和宿命。我只能写单一的某一类人,我只能写我自己,而已。我们太需要那种独特的视角,全知全能地书写这场历史的变革。我从心里感激罗日新,他做到了我无法做到的事。这本书对于那段历史的还原,对于后人对那场改革事件的梳理与解读,都有史料级别的价值意义。

罗日新为何能写出这本书?原来,罗日新是那场变革的实践者之一。曾为大冶特钢170无缝钢管分厂副总经理的他,亲身经历了公司那场改革的人生浮沉。骨子里,他是一个有着文人情结的知识分子。

小说里,罗日新借祝大昌的身份,讲述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小说讲述了祝大昌和他的发小傅佳钢两个人不同命运的走向。易国兴慢慢抹去百年老厂的文化痕迹,他先是拆掉平炉,撤掉钢研所和实验中心,甚至改变大冶特钢的生产经营的优势,为了迎合市场,改炼特钢为普钢,虽曾昙花一现,但最终使企业重新陷入困难的境地。尽管易国兴的种种举措令祝大昌不满,可是为了尽快扭亏为盈,他还是被动地配合着。最后,当易国兴要拆掉冶钢的图腾——西总门时,祝大昌彻底爆发了,他公然站在了易国兴的对立面,为了捍卫冶钢最后的精神图腾,为了保住百年的历史文物,他不顾一切地杠上去了。最终的结果是,他当场被免职。小说在这里进入了高潮,一种久违的感召力在读者心中荡漾。而傅佳钢一路平步青云,他利欲熏心,偷卖国家财产,对工人“下狠手”,最终进了局子。罗日新也写了铮铮铁骨的王工、鲁厂长、冯书记等,这些人,透着文字几乎要从书本中走出来一般鲜活。

我认为仅仅只是经历了整个事件的过程未必能写出这本小说。这里面,有一种情怀。每一个冶钢人应该重新审视那段历史,它不应该被遗忘。

再次拥抱“钢铁兄弟姐妹”

小说有一种罕见的江湖气息,那是“钢的城”的“江湖”。祝大昌、“赖子”、祝国祥、刘胜利、毛仁银、蔡红、吴回芝、郑宏、“活宝”们,这帮下岗的兄弟姐妹,他们一路搀扶着,慢慢从困境中走出来。他们是最底层的工人,有人间最动人的儿女情长和悲欢离合。他们身上有着人类最美好的品性,总是把手伸向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主人公,最后,他们活出了尊严。他们只是平凡的小人物,罗日新浓墨重彩地写了每一个人。

我想回顾一下那个难忘的瞬间,老一代冶钢工人衣着齐整地跟平炉告别。随着爆破声起,火光冲天,厂房轰然倒塌,所有在场的人都流泪了。与共和国同岁的平炉变成一片废墟。我不在场,但我能够感受那种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