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观点·争鸣

张培忠 | 非虚构写作成为时代一种写作的“力量”

更新时间:2023-03-14 来源:南方都市报APP

非虚构写作热近年来仍在持续,非虚构写作意味着什么?它有何边界和特质?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南都记者近日专访了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张培忠。

在张培忠眼中,非虚构写作大热,正是人们对现今社会现实世界的探究,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真相的渴求,非虚构写作成为时代一种写作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30314144529.jpg

虚构与非虚构是源远流长的两大写作体系

从事非虚构写作30多年的张培忠称,文学创作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有两大系统,一个是虚构,一个是非虚构。如诗词歌赋、传奇小说是虚构文学,而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称的《史记》,及历朝笔记、日记、札记和现当代的散文、随笔、报告文学等,记录着真人真事,属于非虚构文学。“由此可见,虚构与非虚构这两大体系源远流长,它不是现在才有,不过是概念和提法与时俱进而已。”

为何“非虚构”会在近年来这么火热?张培忠认为,现在社会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转型的阶段。直面社会、直面生活、直面时代与直面万事万物的秘密而还原本质和真相,是当下人们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也是广大读者的人文诉求。穷尽“真相”并解密“本质”,成为“非虚构”文学作家的责任与使命,唯其真实,“非虚构”写作便成为时代一种写作的“力量”。“以前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只能靠传统的杂志、报纸,现在你看一人一个手机,人人都是自媒体,一打开手机,里面都是海量的信息,人们对真相的渴望进一步被激发。”张培忠称,1975年美国出版的大约30000种新书中,只有2407种是小说。《纽约时报》书评版编辑每年推荐100本值得关注的作品,发布年度10本好书,其中非虚构都占一半以上,可见今天的美国人喜欢读真人真事仍胜于读小说。国内的读书界和文学界也有类似的趋势。事实上,追索真相是人类的天性,更是人类的权利。

微信图片_20230314144534.png

选材如掘井,深入需要学会“还原”

“非虚构”文学正式走入中国读者的文化视野后,诞生了一大批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中,张培忠的《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是一部具有典范意义的“非虚构”作品。

谈到自己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张培忠称,在张竞生及其相关事件真实性的前提下,用了必不可少的“合理想象”。“我前后数十年研究张竞生,从人物生平事迹林林总总的材料碎片,到‘传记’人物的完整呈现,需要经过一系列再造的过程;但再造不是‘虚构’,必须言必有据,建立在真实人生经历的起点上,进行加工、改造、重构。”张培忠称,这是基于事实的“合理想象”,在本质上仍是非虚构。

有质感的文章,首先体现在素材的材质上。历史上张竞生因其策划、编辑、出版《性史》一书,顿生事端,落得一身洗不掉的骂名,被扣上“神经病”“卖春博士”“性学博士”的“帽子”,为世俗社会所不容。“从一个大家不怎么关注领域里把素材挖起来‘还原’,必须从深处挖一口井,所以我觉得是很有价值的。你的选择就蕴含了你的价值倾向和审美趣味,包括对现实世界的把握方式。”张培忠认为,读作品实际上是读自己,这也回归到这个时代的特质,对现实最真实的渴求,当然也是人的精神需要,包括对自身命运的关注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探究,而《张竞生传》正是对传主张竞生进行了一次从“文妖”到“先知”解密性的“翻案”,而且其当年与梁漱溟、晏阳初提倡并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正变为当下乡村振兴的国策。

2023年新作《永远在路上:一个农民的一生》,是张培忠回忆父亲生平点滴的非虚构作品。父亲去世时,他只是一位懵懂的17岁少年,为写好纪念父亲的文章,他请母亲来做口述史。“她虽一字不识,却通达情理,洞明世事,人间冷暖,了然于胸,每次讲述父亲的故事,她都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情态毕现。”为了更全面地获取父亲的生平资料,张培忠还借回乡探亲之机,走访了父亲的少年好友和青年同伴,在他们的深情回忆中,还原和显影了父亲的点点滴滴。

为真切感知父亲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精神,张培忠借清明节之机,专程从广州回到老家,与哥哥一起沿着父亲当年“走山内”“走凤凰”的足迹逐一寻访。

因此,《永远在路上:一个农民的一生》一书,张培忠用多维的视角、立体的层面,通过报告文学、书信、日记、口述历史、文学评论、现场图片、笔记图表、实物展示等进行聚焦、透视,全方位深入地展示一个中国农民的一生。

写作从感动你的事情开始

写好一个非虚构作品,必须学会讲好一个故事。那么故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写作初学者要讲好一个故事,需要注意什么?张培忠概括为:清楚准确、鲜明突出、有趣生动。

“实际上讲好故事是不容易的,要有化繁为简及以简驭繁的能力。学生和一般的写作者以及名作家,不同对象有不同的要求,那么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从感动你的事情开始。”

张培忠建议,学生写作尽量循序渐进,如对小学生而言,从一年级写一句话到二年级写一段话,再到三年级写一篇小文章。在这个过程,学会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随着年龄增长,这4个要素不断地扩张,长久这样训练的话,就能够把故事讲得有趣。

“写得有趣,语言就要生动,要有文学性起承转合,合理的谋篇布局,就是说讲故事讲得有起伏,有冲突,当然这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不容易。”张培忠认为,非虚构就是真实的,所以前提必须准确,这是第一位,然后要用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述清楚才能准确。

最后是鲜明突出,要呈现人物或事件的特征,就不能拖泥带水,要简洁有力地把它的特征准确鲜明地表现出来。

“清楚、准确、鲜明、有趣这8个字很朴素,但就是连成年人做起来也不容易。”张培忠表示,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基本要求也是一个非虚构写作的目标方向。

非虚构也有“文学性”,体现在信息含量、思想容量及情感力量

“非虚构”写作除了报告文学、传记文学与散文以外,还包括新闻、通讯、专题调查及日记、札记等一些文类。那么“非虚构”写作是否要追求文学性的体现?

“讲到文学性,在这里我也有新的体会。”张培忠称,以前一提到文学性,好像就是要有优美的词语,但他觉得真正的文学性在当下要满足3个要素。

首先是信息含量,“就是我们要提供有效信息,简单地说就是要言之有物。”张培忠称,好的非虚构文章,首先要提供及物的或有用的信息,因为现在是一个信息密集的时代,文章必须“有料”。

其次是思想的容量。这就要求文章要给读者有所启发,引起读者思考。

第三是情感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就是以情动人,能够产生共鸣,产生共情。“所以我觉得信息、思想、情感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是个人对社会的观察、个人的反思,以及个性观点的提出。”张培忠认为,青少年在非虚构写作这方面的训练很重要,要多读多写多思考。

要怎么读?张培忠建议,要选择阅读经典作品,因为阅读的时间很宝贵,也很有限。“不能总是看手机的碎片信息,对于一些经典的作品要下功夫,研究学习把它拆碎后再组合,这样他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微信图片_20230314144540.jpg

张培忠, 广东饶平人,1965年10月生。现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长期在广东省教育厅、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工作。业余坚持文学创作,迄今已发表文学作品200多万字,出版长篇纪实文学《文妖与先知——张竞生传》《海权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永远在路上:一个农民的一生》等;主编10卷《张竞生集》在三联书店出版;作品改编为30集电视连续剧《铁血兄弟》在央视首播。百万字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总撰稿。曾获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学艺术奖、广东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