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痛彻肝脾泪不流——读陈善壎诗集《一串倒提年月》

更新时间:2023-05-05 作者:世宾来源:广东文坛

与陈善壎先生认识快二十年了,他的谦逊、疏淡,他身上隐藏的湘地知识分子故事让我感到亲切和神秘;他们那一代人的苦难和坚守,在黑暗中保留的生命活力和精神火种的经历,使我体会到一种感同身受的激励。我偶尔会去他家,过去是和郑玲老师聊聊天,近些年是去和陈善壎先生喝喝茶、喝点小酒、听他讲点小故事。喝酒时,菜是便菜,酒肯定是陈先生藏的最好的酒。每次喝得不多,话也不多,但时间总是不短,有时会从下午到晚上,当天色逐渐暗淡下来,便仿佛有些晦明的事物潜入嘈杂而凝固的日常,晃动了固化了的感觉。在安静的时间里,我沉浸在与喧嚣不一样的深刻里,仿佛与历史、与一些来自文字里的人和事接通了联系。

最近陈善壎先生要出一本旧体诗集,嘱我写点文字,以作为友谊的纪念;他同时也希望我用对待“诗”,就像对待现代诗的态度和眼光来评价他的旧体诗,以避免“迂腐”。我是欣然答应了,我把这篇文章当成对陈先生的致敬。

我不懂古诗词,或者说没有强烈的感觉,但还读得懂,能够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我就在“诗”的范畴里聊聊读陈善壎先生古诗词的印象和一点想法。以博先生一笑。

陈善壎先生的诗歌主要集中表现为言志抒怀,融合了豪迈、隐逸、淡雅、旷达的诗风。这些诗风的演变和融合,与他的人生遭遇密切相关。在时间的流逝和历次洗劫身心的运动中,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时刻守护着自己的心灵,使它不被玷污和扭曲,始终保持着一个中国文人的高贵品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虽然人的塑造和完成时常受时代和环境影响,特别是文人的人格和精神世界的塑造,更需要环境和文化资源的滋养。在那贫乏的年代,陈善壎先生还是在有限的资源和恶劣的环境中守护着自己高尚的人格并努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他的诗风的变化也呼应着人世和时代的变故,青年时豪迈与隐逸相随,中年之后轻薄名利,隐逸、旷达之风更加明显,到近几年,随着年龄增长,一切风轻云淡,言辞更加随心所欲,新词的使用和旧词的活用使诗歌言语松风过隙,疏朗若晴空星辰,淡雅之风蔚为可观。

在我诗歌认识的框架里,古诗词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寄身、产生于自然、田园山水的文人精神和文字意象,儒释道精神作为古文人间的主流精神和趣味,主导了这个时期的诗歌;清末民初之后,诗歌逐渐从山水田园撤离,进入变动中的时代社会,社会性生活越来越占据古体诗词的重要位置,新词也越来越多在诗词中出现。随着变革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古诗词、文言文逐渐被新诗和新话语所取代。变革和革命性话语成为时代诗歌的圭臬。

在现代西方的哲学、思想没有出现的古代生活里,中国文人从自然,以及儒家、佛家、道家的哲学思想里产生的文学思想,也都大多是关于认识自然以及人在自然中的生活和精神的体现。在儒家诗人那里,社会性的诗歌也是比较泛泛,不外家愁国恨、离别思乡等等,对于深刻的社会问题因为缺乏思想工具而无法进入更深邃的思虑,那些对矛盾的剖析、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和灵魂的重建之类的诗写路径还没展开。这当然是与社会学、政治学、思辨哲学没有发展起来的历史事实有关。从《诗经》《离骚》、古诗、魏晋诗歌,从陶渊明到陈子昂、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这是一个人与自然与外部世界交往的时期,他们的责任是命名人的普遍情感、自然山水、时间等等基本精神和事物。寄身于山林、田野,就是“天人合一”、草木之情;山河破碎时,就是家国情怀和离别之情,在这些作品里面当然出现过宏阔之作,像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也有陶渊明的淡然精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有苏轼的哲思,《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天地万物命名成了古典时代的诗歌书写的最重要任务。这当然是由于那时候人类刚刚睁开眼睛(进入文字文明也就是四五千年的历史),对于事物和人的认识和命名成为古典诗歌的重中之重。清末民初的古体诗开始反映时代的重大变化,农耕文明也开始转型进入现代。这次转型,给古体诗带来了新的气象,同时也让古诗感觉到了作为文学载体,已难以承载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的爆炸。新诗革命开始。

陈善壎先生执着于古体诗的抒写,我想主要是他年幼时受私塾教育的熏陶,以及他在成长过程中受隐逸思想的影响。陈善壎先生见识和经历了社会变革中太多的苦难和恐惧,人作为渺小的个体存在在时代的潮流中要么随波逐流,要么“躲进小楼成一统”,保存自己独立的人格。陈善壎先生选择了后者,这也导致了他的诗歌形成了豪迈和隐逸相交融的个人风格。青年时他有强烈的入世精神,希望能够像古代的圣人一样做一番大事业(八百湖山新手眼,寻常笔墨写春秋。《七律——初上岳阳楼》),甚至还有很高的革命热情,(形胜地,中华骨;男儿死,心如铁。且莫将成败,论诸豪杰。墓侧纵无香与火,生前各有功和业。试留些,余兴待秋来,观红叶。《满江红——岳麓山感怀》)。毕竟那个时期一切都充满变革,至少在宣传和人们的生活中正在进行翻天覆地的变化。少年的陈善壎也不免被席卷进去。那几年热火朝天的时光就像一个幻觉,对人身和心灵的冲击十分严重,陈善壎也不得不陪着夫人郑玲老师到湖南张家村下放。艰苦的岁月磨灭了早年拥有的激情,那些豪言壮语在劫难中黯然失色了。但陈善壎没有彻底地绝望,他一直保持着一个文人的本色,洁身自好、手不释卷。正如他在流放时写的自况诗《七律——张家村岁月》:

且把他山作故山    竹溪云水一盘桓  

依稀旧梦身将老    辗转天涯志未残

昼永倚松开卷短    肠饥卧石啖花寒

孤灯着意陪醒客    皎月衔窗夜正阑   

正是在这个时期,他的隐逸思想开始萌芽,这也是中国文人在失意时的必由之路。我们没有上帝和其它精神资源,也没有更加激烈的值得献身的事业,只有归隐山林的传统,陈善壎先生也选择了这条道路,他心有不甘地在下放的山村里过起了类隐居的生活。读书可能是他最惬意的时光,白天读书,晚上读书,把流放他乡,贫苦的生活过成了卧薪尝胆、逍遥隐逸的生活。就像他说“ 辗转天涯志未残”,一方面还残存着在未来去实现少年的理想地壮志,一方面在现实中放下心,苦读诗书,以安顿疲惫的身心。这一时期,卧薪尝胆和逍遥隐逸的精神交融在他的生活中,化作不倦的学习。他落难广州时,心中仍怀着家国情怀,《五律——广州留别》正是这个时期诗人精神和情怀的写照。

相约上高楼   平湖一望收

江山游子恨   烟雨故人愁

饮别杯中酒   歌残天下秋

楚狂非是醉   知者谓心忧

这时诗人还年轻,身体里还流着热血,对于未来社会的变革和自己的命运还处于未知的状态。但忧天下之心从未减弱。

陈善壎先生耗尽了大好青春,等到改革开放,他和郑玲已人到中年。此时,那些少年壮志已经逐渐消逝,只有劫后余生的感怀,以及一种回归日常的淡然。正如近些年他回长沙访旧友所写的《七律——数学家邹捷中于长沙冰火楼设宴,遇诗人刘重光等老友》对文革之后朋友们相聚的情景的回忆:

检点平生似梦游,慨然回首动歌讴。

心通天地情无悔,痛彻肝脾泪不流。

数语温存人幸在,三杯缱绻意难收。

来年应有重逢日,把臂扶肩再上楼。

“心通天地情无悔,痛彻肝脾泪不流”,这样的诗句中隐藏着他曾经胸怀天下的豪迈,但随着时光和沧桑的打磨,他的心态渐趋平和,欣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他以平常心从容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在友谊中感受生命的存在。这可以看作隐逸思想的当代化。如果在人寄身于自然的古代,隐逸思想的理想皈依地就不是庙堂,而是山水田园,在那里能接通天地万物,能于道相伴相随。但在现代,人类的足迹已踏遍地球的每一寸土地,已没有一处不被污染的地方,隐逸就是从集体的喧哗中抽身出来,在个体的人心里构筑一座伊甸园,因此,隐于市,隐于日常的柴米油盐不失为当代的隐逸诗的归途。

近些年,陈善壎先生越来越疏淡,世事的纷纷扰扰越来越远离他的身心。他的诗歌也越写越随意,日常生活就是他诗歌的内容,意象也都是取之身边的景和物。像《七律——腌干旧梦下茅台》,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能够完完全全看到陈先生当下日常的状态。

十点多钟人睡起,一场微雨雀飞来。

有情日子平常过,无主闲花次第开。

沏好新茶连叶嚼,腌干旧梦下茅台。

时空浑浊迷难解,不费心思乱处猜。

为什么说陈善壎先生的诗隐逸、闲淡而不俗?很多人写日常生活,就不免露出俗气味。陈先生一生走过来,经历无数坎坷,也见识时代的磨难和人情世故;他青少年的豪情壮志受到摧折,但他没有失去批评的精神,他一直活在警醒和思考之中。这就使他的诗歌在老年疏淡的精神境界里还依然联系着人类美好生活的追求,诗歌的品味丝毫没有降低。“时空浑浊迷难解,不费心思乱处猜。”一句虽然是虚写,但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历史的思考从未放下。把个体当下的命运放纵时空中感受,一切就会豁然开朗,而不陷入计较和哀叹之中,这就是王国维说的“品高自有妙句”。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内在世界的空间感,它是多维度的,既安于日常和生命的流逝,又能够把生命置于更广阔的世界和时代,保持着追问和思考。这就为生命打开了宽阔的空间,也保证了诗歌既在烟火的俗世生活里,又有超凡脱俗的情思。

陈善壎先生一生的诗歌并不多,就像他的散文一样,不多但出手不凡,这一切都归功于他的高古人格:心中有纵横沟壑,但只取一皱褶一起伏。他的老年,就像大隐隐于市的高人,不求闻达,只重情义,一切风轻云淡。诗歌举重若轻,意象随手拈来“蜂腰猫步拉丁舞”“背包客”“烟酒”“咖啡”多是俚语和身边事物,新词的使用让古诗词从陈腐中透露出清新的气息,虽然无法表现当代更深刻和怪异的生存景观和可能,但也有掩盖不住诗人的情趣和通达的精神境界。陈善壎先生的诗歌多感时舒怀,这是他的经历和性情决定的,从豪迈走向圆通,这样的人生,也不可谓不圆满。了解了陈善壎先生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志向,读他当下的诗歌,就不免能够看到一种浑然的高洁之气,一种从容的人生态度。最后以他晚近的一首诗《 七绝—— 一心收拾向黄昏》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阳台小菜当花养,大蒜香葱各几盆。

望月却怜星作伴,终年难得客敲门。

旧书漫读无新解,好酒频斟附药吞。

提笔忽忘常用字,一心收拾向黄昏。

在掩卷之后,阅读者可能无论在诗歌和人生各方面都能获得一点启发。时光流逝,多少风云人物总被风吹去;而人生,只有忍耐,“痛彻肝脾泪不流”,一切你所付出的,都会凝结在你的生命里,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