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报刊中心 > 新世纪文坛报

论新时代文学与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更新时间:2023-05-05 作者:邱海军来源:广东文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故事、展形象历来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属性,是文学工作的优势所在。通过文学形式让中国故事引人入胜、让中国形象深入人心,既涉及思想认识、同心同德,也关乎技巧手段、方式方法。新时代文学要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自觉,肩负神圣使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是新时代文学的新课题

国家形象是特定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国家行为与活动在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评价,影响着综合国力竞争、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合作发展等。针对塑造、展现什么样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毋庸讳言,当今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较之其他领域,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形象刻画功能,历来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雨果曾说过:“试将莎士比亚从英国取走,请看这个国家的光辉一下子就会削弱多少!莎士比亚使英国变美,他减少了英国与野蛮国家的相似点。”摩洛哥名著《伊本·白图泰游记》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了中国古老文明和发达的经济社会状况,促进了中摩两国交往合作。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塑造昌明兴盛的东方文明古国形象,曾经引发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向往与合作的兴趣。英国哲学家罗素从阅读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中形成中国印象:“尽管中国发生过很多次战争,中国人天生的面貌仍是非常平和的。……他们的和平主义深深地扎根于他们思辨性的观点之中。”新时代呼唤文学工作者要增强主动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能力。

塑造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贡献相符的中国形象。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状态。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前,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三个人类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在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中,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伟大历史,铸就了伟大精神,形成了宝贵经验,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风生水起,全面从严治党激浊扬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途上,坚持“一个都不能少”,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与世界的互利合作不断推进。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赢得广泛赞誉。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上对中国的大国崛起仍然存在偏见、诋毁,对中国的大国担当仍然存在误读、歪曲,对中国的大国形象仍然存在丑化、抹黑。新时代文学要围绕塑造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经济发展地位相适应的中国形象,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读懂一个文明进步、担当负责、多姿多彩的中国,提升国际对中国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塑造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相称的中国形象。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分两步走,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等各方面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敲定“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当中蕴含着源源不断的文学资源和取之不竭的思想源泉。新时代文学要围绕塑造与奋进新征程、铸就新辉煌相配的中国形象,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穿起来,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灵感、提炼主题,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创造中挖掘素材、寻找故事,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和底气,为民族凝魂聚气、为时代凝心聚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探索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文学路径

国家形象不是一个固化的概念,受到本国历史地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国际舆论等因素影响,国家形象不一定与国家发展变化同步、相一致,这往往会导致产生不必要的误解、隔阂。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更加频繁,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构成一切方面相互理解的基础与纽带,相反,文化的差异与误解就会造成交流的障碍乃至冲突、斗争。文学作为文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载体。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2016年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中国网络文学海外输出成果显著,覆盖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这些都表明中国当代文学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面对蒸蒸日上的伟大时代,面对气势磅礴的现代化实践,面对异彩纷呈的小康生活,新时代文学工作者要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破题解题,善于从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催生更多传世之作、扛鼎之作,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出文学贡献。

紧扣“可信”,讲好中国故事。“可信”来自真实。第一方面是“故事的真实”。中国故事、中国方案最独到之处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领域均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更多更新的鲜活素材。新时代文学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善于讲好恢宏大气的国家故事、丰富多彩的百姓故事,以大视野、多角度呈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第二方面则是“艺术的真实”。中国故事、中国经验最迷人之处在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斯诺《红星照耀中国》风靡世界,源于国际社会关切红军故事、长征故事、延安故事,也源于毛泽东同志等以“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讲好故事。新时代文学要善于把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价值转化为精彩的中国故事、丰满的艺术形象,讲出中国文化的使命担当和价值先导,讲好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而不同的包容理念,把中国智慧与世界无私分享,在独特的审美创造中形成独特的中国风范、中国流派,不断标注新时代文学水平的新高度。

紧扣“可爱”,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可爱”来自美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再到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不仅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也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民族的心灵史,能让远隔万水千山、身处天涯海角的人们从字里行间读懂一个民族、领悟一种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新时代文学注重将民族性与时代性相融合,找准世界发展的利益交汇点、中外价值观的契合点、人类的情感共鸣点,以新的创意构思、新的题材内容、新的表现手法,构建新时代中国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民审美情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奉献给世界,更加有效地传播中国理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紧扣“可敬”,刻画时代新人形象。“可敬”来自担当。亿万勤劳勇敢、担当有为的中国人民就是中国形象的“代言人”,就是中国形象的使者。鲁迅先生曾经深情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作为历史内容主体的人类行为,是其理念、意志、思想和情感的产物。任何历史时期,都有反映这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时代典型。文学以审美的方式反映一定时代的价值和价值体系,主要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实现的。文学意义上的“新人”是时代精神的人格化。“新人”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学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对于社会主义文学而言,“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最大的底气和最强的动力。新时代文学要在创作内容和对象上,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角,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善于从生动现实中发现新的人物类型,灌注新的精神气质,塑造新的人物形象,体现新时代的审美理想和崇高追求。通过塑造新人形象,让“中国人”群像丰盈新时代文学的形象画廊,让中国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时代风貌闪耀世界。

新时代要唱响新征程的奋进之歌。新时代文学工作者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思想的深度、艺术的高度、感情的温度开辟新时代文学气象万千、群峰耸峙的壮阔境界,使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通过文学得以生动展现。(原载:《文艺报》)

(邱海军:广东省作协副秘书长、一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