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共谱湾区人文历史本土书写:“优创计划”作品亮相南国书香节

更新时间:2023-08-25 来源:南方都市报APP

8月22日上午,由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广东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湾区人文历史的本土书写”——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优创计划”图书分享活动在南国书香节会场2号会议室举行。 

641.webp.jpg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练行村,书记江少虹,副院长李新华、罗丽,广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黄少刚、副社长陈志强、新传媒营销分社总经理严耀峰等领导出席本次活动。活动还特邀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广东《散文诗人》期刊执行主编罗恩,横琴中心沟围垦史研究专家朱文彬对“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优秀作品创作扶持计划”(简称“优创计划”)作品进行点评。参与活动的还有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创作人员以及部分读者,共近百人。

“优创计划”旨在鼓励和支持创作人员创作更多贴近时代,弘扬主旋律的文艺精品,推动优秀文艺作品的孵化和出版。该计划自2022年开始实施,通过作品申报、专家评议、项目管理等工作程序,扶持优秀作品出版面世。

第一批“优创计划”作品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练行村主编的《文苑戏剧——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戏剧作品集(2021)》、王溱的长篇小说《同一片海》,伍福生的长篇纪实文学《大营救》以及张霖的报告文学《城的嬗变:广州的旧貌新颜》四部作品。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练行村在致辞中指出,文学是时代的记录者,新征程上的我们正在进行着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也给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优创计划”是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近年来新增加的一项文化工程,是践行文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举措之一。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文化工程帮助更多的优秀创作者实现梦想,为广州的文艺创作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推动广州文学艺术事业向前发展。在过去的一年里,“优创计划”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次分享会推出的四部作品是第一批扶持成果,第二批成果作品也将会很快推出。本次活动,不单单是“优创计划”入选作品的一次展示与分享,也是全院创作人员在南国书香节的一次集体亮相。文研院将不断加强与各界合作,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学艺术作品,为广州文化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广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黄少刚在致辞时指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与广东人民出版社就探寻湾区历史、推动湾区文化发展共同发力,拉开了湾区文化建设的新篇章。“优创计划”作品立足湾区,深层的挖掘湾区人民的精神根基与情感纽带,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精品力作。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双方合作,期待优秀作品的不断出版。

随后,专家们与作者围绕作品展开对话。

第一场对话,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与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练行村、副院长李新华一起畅谈《文苑戏剧——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戏剧作品集(2021)》一书。该书包括音乐剧《我在黑暗中等待黎明》、话剧《黄埔兄弟》《巨轮出海》《攻坚》、粤剧《冼夫人》《清水河畔》、广播剧《农运先声》《向秀丽》共计8部剧本,其中的6部已经实现上演或播出。这批剧本关注岭南,关注广东火热生活,弘扬历史、讴歌时代,展现了广州文艺创作的风貌,展示了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的创作实力和风采。 

练行村院长和李新华副院长详细介绍了上述剧本的相关情况,并表示剧本集的出版是希望搭建舞台演出与案头阅读之间的艺术桥梁。王炜所长认为,广州文研院的专业编剧团队,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是广东省戏剧创作的重要力量。该书的剧本创作恰逢喜迎建党百年,多部作品是革命历史题材,具有浓郁的主旋律色彩。同时,剧本集还包括了多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题材的戏剧作品,展现人们在历史变革的潮头浪尖上苦苦求索、创新、奋进的艰辛历程和奋发上进的精神面貌,是近年来广州市的优秀戏剧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文研院的作者尤其关注普通人物,用小切口展示大时代大主题。这也是这部剧本集的显著特点。同时,王炜所长也为“优创计划”的实施表示赞赏和认同,希望文研院未来用更多好作品在全国产生更大影响。

第二场对谈,由《同一片海》作者王溱与广东本土作家朱文彬围绕书的内容和创作历程进行分享。长篇小说《同一片海》是王溱历经5年精心打磨之作。讲述了横琴中心沟两代人截然不同又紧密相扣的创业史和情感故事,呈现了同一片海域代代延续的人文精神。

王溱首先介绍了自己创作这部小说的起因,表示与看了朱文彬先生参与撰写的《横琴中心沟围垦史》密不可分。当上世纪七十年代艰苦卓绝的围垦场景与现在横琴高新科技园区的工作场景在作者脑中交替出现时,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是什么让这同一片海域在短短的五十多年间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同一片海》的构思就是紧扣这个疑问,试图找出蕴藏在这同一片海域中的巨大能量。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已经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同一片海域下相同的、可代代延续的人文精神,这也正是她创作的初心。

朱文彬对专业作家能关注到顺德当年的这段围垦历史表示感谢。他认为,《同一片海》本质上讲的就是两代人在同一个地方的创业史和情感史,在时代的变迁中尝试去挖掘亘古不变的人文传承,这也是这一片海域各城市之间更深层的精神根基与情感纽带。《同一片海》虽是小说,但历史还原度很高。他指出书中“落海抬闸”那一幕,刘书记的原型就是当年带领顺德人赴中心沟围垦、我们熟知与敬爱的黎子流老市长。黎老市长对这段经历有深厚感情,念念不忘。王溱也回忆了2018年底向黎老市长汇报在创作这本小说时黎老市长的喜悦与给自己的鼓励。

朱文彬认为,《同一片海》这部小说对于当下大湾区建设同样具有积极意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要战略部署,小说的现代部分通过来自广州、香港、澳门、珠海、顺德等地青年人的奋斗史与情感故事,为这一片海域各城市的合作找到了更深层的精神根基与情感纽带。自己虽不懂高科技,但被小说中“年轻人用AR的手段还原当年围垦场景”的描述所深深吸引,大开眼界。他认为这样的设置非常巧妙,历史与当下产生了很有趣的链接,作品里的这群年轻人用高科技手段给老人提供情感安慰,甚至构思了一个依托科技实现大湾区合作协同养老的蓝图,如果这本书有机会拍成影视剧,这些都会是十分好看的部分。

第三场对话,是广东《散文诗人》期刊执行主编、原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所长罗铭恩,与长篇纪实文学《大营救》作者、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广东音乐研究室主任伍福生畅谈该书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意义。

长篇纪实文学《大营救》全面表现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同时攻占香港后,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南方工委和八路军驻港办事处,要尽一切努力营救滞留的抗日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这次大营救历时半年,成功营救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廖承志等800多名滞港人士及家属的重大历史事件。

伍福生详细介绍了该书的创作过程及其心路历程。在对谈中,罗铭恩认为,伍福生以真实细致的描写、生动感人的笔触、深刻独到的见解,再现了抗战时期香港大营救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整部作品具有思想性强、故事性强、感染力强的特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以抗战时期香港大营救为题材的好作品,对于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抵御外来侵略,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四场对谈,由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封文慧与报告文学《城的嬗变:广州的旧貌新颜》作者张霖进行。该书以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城市发生的巨变为线索,通过各个时期的标志性事件,还原当时场景、书写典型人物,展示广州城市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所发生的巨变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两人就广州人的精神特质展开了交流。两人一致认为,低调、务实、平和以及坚毅是广州人的精神特质。这些特征在书中,通过一个个发生在普通岗位上的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封文慧认为,城市的历史也是社会的历史,终究还是人的历史,是通过千万个普通人构成的。作者在书中既是事件的亲历者,又是一个旁观者,这使他能用更加清醒客观的立场,保持比较冷静客观的视角,来发现更多城市的细节。而这也是这本书的最大特点。

对谈分享活动结束后,举行了赠书仪式,练行村院长、江少虹书记、李新华副院长、罗丽副院长分别向来自广州图书馆、海珠区图书馆、增城区图书馆以及读者代表赠送“优创计划”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