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观点·争鸣

刘建民 | 打工文学40年!感受人性深处的力量

更新时间:2023-11-14 作者:刘建民来源:工人日报

五卷本《广东文学通史》于今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洋洋洒洒200万字。日前,打工诗人罗德远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条消息,说其中关于打工文学的内容用了17个页码,并援引书中的评价:“打工诗歌所呈现的底层民众的本真生命形态,有着直抵人性深处的情感力量”。作为资深的打工诗人,无论其名字能否出现在这部文学通史中,罗德远都有理由欣慰。

其实,这不是打工文学第一次进入文学史专著。稍早一些,由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20(精编版)(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学者们对打工文学已有相关的叙述。

由于网络的出现,在新世纪,以纸质文学期刊为发表空间的写作被归类于传统型写作,打工文学亦在其中。在朱栋霖等学者看来,传统型写作与以往不同,一是回归现实的叙事,二是专注于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包括贾平凹、王安忆、莫言、铁凝、余华、刘震云等,在新世纪创作了一批现实主义力作,使得新世纪文学更有生活气息,更接近当下中国的世道人心和世态人情。而打工文学与底层文学、官场小说、职场小说、商场小说等是这类作品的突出个例。

起始于珠三角的打工文学算起来也有40年历史了。有研究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984年至1994年,是其萌芽到发展阶段。张伟明、林坚、周崇贤、安子、黎志扬被评论界和研究界公认为第一代打工作家的“五个火枪手”。这一时期,打工文学以小说和纪实作品取胜,其中安子的《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尤为受关注。

1995年到2000年,是打工文学继续成长和发展的一个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打工作家和诗人。这一阶段,安石榴、谢湘南、何真宗、柳冬妩等的诗歌创作凸显了打工文学的实绩,而王十月、郑小琼还是尚未功成名就的“潜力股”。

时光进入21世纪,也就是2000年之后,打工文学引发文学评论界以及政府、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期间,打工作家的作品频繁出现在一流的文学刊物上,包括王十月在内,数人获得“鲁迅文学奖”等在主流文学界享有威望的奖项。此外,2008年,“打工文学论坛”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上述种种,无不标志着打工文学在全国形成影响力,获得主流文坛认可。

与《广东文学通史》对日益雄起的打工文学的评价相一致,出版于2021年1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打工文学关注于揭示社会底层的生存状况,对底层人的生活现状和生命记忆表达忧虑与同情,为社会底层遭遇不平等、不公正待遇鸣不平,希望唤起全社会对社会底层的重视,对社会改革中出现的相对贫困和暂时困难予以关注。

《中国现代文学史》对王十月的《无碑》这部讲述农民工老乌在南方近20年的打工生活经历,刻画了主人公老乌等打工者的生存困境、人生梦想、身份焦虑和主体困境,更写出了人性情感的亮色,和超越苦难的人道主义情怀的小说评价甚高,称其“用文字为被历史湮灭的一代打工者树起了生命之碑”。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学者们认为以郑小琼、谢湘南、罗德远等为代表的打工诗歌较为真实地呈现了底层民众困苦挣扎的人生境遇。其中,以郑小琼的《在五金厂》为例,称许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记录了由打工者所构成的另一个中国另一种人生”。

如今,自珠三角发轫的打工文学已不再独秀一方。打工文学的版图在日益扩大,家政工范雨素、送过快递的胡安焉,还有知名度更高、赶时间送外卖的王计兵等打工者的诗文已给世人带来惊喜,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有消息称,矿工诗人陈年喜、外卖诗人王计兵等新近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如果假以时日与努力,想必今后的文学史,不会忽略他们。

(作者简介:刘建民,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工人日报社编委、经济新闻部主任。曾获中国新闻奖、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