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办

——100多位海内外作家学者汇聚广州

更新时间:2023-11-21 作者:陈晓楠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11月18日-19日,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主办,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暨南大学文学院共同承办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世界华文文学新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

文图 | 记者 陈晓楠

包括陆士清、陈公仲、刘登翰、王列耀、杨际岚、张福贵、黄万华、袁勇麟、朱双一、白杨、张羽、刘荒田、陈河、戴小华、朵拉、蓉子、张宗子、张奥列等来自国内外高校和东南亚、东北亚、北美、欧洲、澳洲的100余名专家学者、海外作家齐聚一堂,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态势,世界华文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及学术史研究、新移民文学研究、世界华文文学的传播及影响研究等话题展开讨论。

六位前辈学者获学术贡献奖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王列耀主持,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张福贵、暨南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魏霞分别致辞。

张福贵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的发展历程,对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在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同时也指出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创作者和研究者都要深入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文化、文学发展的紧密关系,以思想的高度和内容的丰富性推动世界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创立于2002年,迄今走过20余年历程,学会不断发展壮大。本次会议中设置了学会创会20年纪念活动,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暨南大学教授白杨主持。创会纪念活动特设“致敬前辈学者颁奖仪式”环节,向为世界华文文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六位前辈学者颁发“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学术贡献奖”,获此殊荣的前辈学者有张炯、饶芃子、陆士清、杨匡汉、刘登翰、陈公仲。

陆士清、刘登翰、陈公仲三位先生到会并发表感言。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马来西亚华文作家戴小华,美国华文作家、评论家陈瑞琳,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张羽先后发表感言,回顾前辈学者对学科发展的引领作用,阐发世界华文文学创作、研究在文脉赓续、文明互鉴、促进文化多样性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让史料学进入海外华文文学史

王列耀在发言中指出,海外华文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经历了创新、发展、深化等几个阶段,且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更面临国情差异巨大、史料种类复杂、未成系统等问题,因此要为华文文学史料整理研究探索新问题新方法。

他认为文学史的史料学对海外华文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并呼吁研究者让史料学进入文学史,珍惜和抢救文学史料,提升学术品格,用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新方法论推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发展。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黄万华认为,中国大陆的华文文学教学与研究面临学科发展与建设的极好时机与重要关口,而“文学经典化”仍是极为重要的学科发展与建设课题。拓展、深化华文文学典律性建构的价值尺度,对现当代汉语文学的经典化颇有启迪。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朱双一从杜国清诗论切入,强调其诗论吸取了中国古典诗传统观、西方的诗学理论滋养,持“超然主义诗观”,对“诗是什么”的本体论探究与诗创作的实际具有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梳理和探究。

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赵小琪指出,世界华人流动与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移动迥异,所蕴涵的乡愁也更复杂;并从横向的移动与纵向的移动出发,揭示人、物和信息、文化的差异,以及带来的价值观、道德评判体系间的较量与碰撞。

暨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蒲若茜分析新冠疫情语境对华裔美国作家重新思考“家园”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华裔美国作家的族裔情感始终处于“去根”与“失根”的矛盾之中。

在分论坛讨论中,学者们围绕世界华文文学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史料整理、新移民文学研究、学科史以及学术史研究、文本鉴赏、历史记忆等议题发言,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