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品读经典!广州增城“好书相约”走近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更新时间:2023-11-27 作者:李鹏程来源:南方+

淘尽砂砾,经典文学尽显时代荣光。

涤荡心灵,时间长河品味文学芳华。

11月25日,广州市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在增城图书馆举行“好书相约”第九期“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主题分享活动。茅盾文学奖以新文化运动先驱、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茅盾先生命名,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本届共评选出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乔叶的《宝水》、刘亮程的《本巴》、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东西的《回响》5部获奖长篇小说。本次活动特邀王喜生、崔江丽、张志和、刘修建、刘超五位嘉宾,分别畅谈阅读五部获奖作品的体会,引领市民观众品味中国文学的阔大气象,感受新时代磅礴的文学力量。

透视历史,书写人民史诗

从雪山大地到广袤乡村,从历史烟云到城市日常,作家们尽“精微”而致“广大”,妙笔生花般书写出新时代的文学强音。活动现场,好书分享嘉宾娓娓讲述五部作品演绎的时代风云,并选取书中精彩片段进行深情诵读,诗意在这一刻自然成文。书香情浓,市民观众仿佛于青藏高原的雪山大地目睹汉藏民族融合铸就的丰碑,于豫北深处见证宝水村的新山乡巨变,更在理想颂歌里仰望英雄高举火炬、冲破黑暗。

语文高级教师王喜生首先引领市民观众踏入20世纪30年代初的市井街巷,解读了孙甘露笔下的《千里江山图》。小说悬念丛生、紧张惊险,通过众生相的描摹,赋予历史以真实可感的血肉精神,字里行间复刻了一幅幅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一场场曲折迂回、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

潜伏的地下党员互不认识,同时奔赴同一个开会地点,行动机密泄露后,有人逃离藏匿,有人发出信号,有人被捕入狱。中心人物陈千里到达上海后,躬身入局寻找叛徒,在这个悬密的过程中,历史的真相被一一挖掘,小说对每一个人生命的深刻描画尽显其中。

“《千里江山图》将个人与家国、历史与现实打通,既保持了历史事件精确性的考证,又进行知识考古形成了一部‘上海风物志’,体现出高度精确又充分自由的叙事技艺。可以说,这部作品既是文学的,也是红色的;既是主题的,也是个性的;既是英雄的,也是日常的。”王喜生如是总结。

风雨满山川,莫道行路难。信念如灯,照亮了革命者的暗夜与长路,也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征程。在王喜生充满力量感的诵读声中,不少观众被书中片段打动。喜欢谍战题材作品的市民郭女士表示:“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信仰与勇气的力量,那些为理想付出生命的人值得我们后人铭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将这灵魂显示于人的,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

“东西的《回响》以富于认识和表现能力的艺术形式,探索当代城市生活的精神状况。在社会与家庭双线并进的结构中,抽丝剥茧,洞幽烛微,呈露和整理人心与人性的复杂缠绕。”

小说《回响》用先锋笔调打破类型文学与纯文学的界限,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挖掘爱和正义,勾勒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它不仅具有丰富的人物塑造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还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引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深思。增城区朱村中学语文教师崔江丽结合《回响》的情节、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进行多方位品读,认为“作者的笔触轻盈细腻,文字铿锵有力。除此以外,读者还能够在本书中学习心理学和刑侦学的知识。”现场一些正在阅读此书的年轻读者表示赞同。

根植大地,绽放艺术芳华

文学离不开土壤的滋养,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中国故事的生动讲述中记录时代、滋养心灵,向市民观众展现了新时代文学精神的高度。肥沃浩繁的中国大地上,无数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激动人心的故事正在上演,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刘修建为市民观众揭开了豫北小山村的一页——

“移步换景的风俗风情与豆棚瓜架的倾心絮语,涵容着传统中国深厚绵延的伦常智慧和新时代方生方长、朝气蓬勃的新观念、新情感、新经验。”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授奖辞这样描绘《宝水》。乔叶将写作的目光投注太行山深处,小说中的村里有一眼泉水,泉眼状如元宝,得名宝水泉,从此村名为宝水村。小说通过主人公地青萍见证了宝水村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以文旅为特色的新型乡村,村落的生机和活力在字里行间一一展现。四季变换,地青萍逐渐参与村庄的具体事务,见证了新时代背景下走向振兴的宝水村,最后在小村中落地生根。

“宝水,实际上就是指宝贵的人民力量。村里人都怀揣对幸福生活的热望努力向前,他们是顽强奋斗的创造者,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他们的精气神就是《宝水》的灵魂。”刘修建对《宝水》书名做出自己的解读,认为整部小说最打动读者心灵的,是它对当代中国人生命之根、文化之根、精神之根的寻找与肯定。

走出广袤乡村,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增城区新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张志和分享的《雪山大地》,聚焦草原建设者与雪域高原上的动人故事。作者杨志军以近60万字的篇幅和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全景式呈现父辈们在青藏高原的生存发展史,以及与藏族同胞携手互助走向现代化生活的奋斗历程。

“《雪山大地》展现了作家在处理汉藏民族交往历史、脱贫攻坚题材、雪域高原风土人物,以及长篇小说叙事、生态文学品格等方面的突出特点,深情讴歌了人民创造生活的乐观精神,生动赞美了每一位拥有向善之心的普通人。本书中,既有藏族牧民传统社会形态的变迁,也有当地民众生活样貌的书写。它以大量感人的细节,呈现了藏族和汉族人民‘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真挚感情。”张志和表示。

在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颁奖会上,作家杨志军发表获奖感言:“《雪山大地》这部作品,是我从苍茫记忆中抽取而出的山的一石,水的一浪,地的一角。我想用父辈们的荣光唤醒我们的理想,用拓荒者的篝火映亮今天的夜空,用历史的脚印延伸时代的步伐,以此来关照人性的丰饶与光芒。”

循着作者的希冀,张志和也为现场观众送上赠言:“年轻的一代人更应从中汲取丰盈的理想光芒、坚定的人生信念,让她照亮我们的未来,用坚韧的步伐跋涉美丽的人生。希望大家走进图书馆,捧起这样的好书细细品读,享受到阅读人生的美好。”

华夏土地广袤无垠,催生了无数优秀文学作品,土地上朴实无华的人民,永远是最活泼生动的注脚。“我认为打动人心的作品不需要多么华丽的技巧,越简单淳朴反而越动人。”现场观众周先生对《宝水》《雪山大地》情有独钟,道出喜欢这两部小说的原因。

丰盈心灵,传递文学灯火

文学不是对现实的消解,而是在千万个故事中凝练风骨,借想象之翼探寻更广博的精神世界,在生生不息的文学灯火里古今共鸣。刘亮程的《本巴》就是这样一部充满想象力的优秀作品,它既是如史诗般美轮美奂的中国故事,也是浩瀚共情的世界文学。

广州市小学语文中心组成员、增城区新塘镇第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刘超向观众推介:“《本巴》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背景展开,在史诗尽头重新开天辟地,创造出一个以孩子为主体的奇异游戏世界,追溯逝去的人类童年,呈现出艺术的恢宏绚烂,也流露出现代人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

文学是敢于做梦的艺术,以梦和虚构之力护爱这个世界的真实。正如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授予《本巴》的颁奖辞:“融史诗、童话、寓言为一体,在咏唱与讲述的交响中以飘风奔马、如梦如幻的想象展现恢宏绚烂的诗性境界。对天真童年的追念和对时间的思辨,寄托着人类返璞归真的共同向往。”

文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1933年,茅盾发表的长篇小说《子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作品的代表。《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人世间》……遵从茅盾遗愿设立的茅盾文学奖,自1981年以来,每届获奖作品以描摹社会现实的广度与深度,在人们心中留下特殊重要的分量,在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星空熠熠闪光。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山大地》《宝水》《本巴》《千里江山图》《回响》,是新时代文学对于广阔社会现实的书写和回应。读者通过品读时代经典,润泽文学荣光,共享阅读的无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