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读懂广州”,从散文里的烟火味开始

更新时间:2023-12-08 作者:吴凤思来源:南方都市报

近日,“读懂广州”书系之《文学里的广州》丛书正式出版发行,受到广泛关注,第十五届广州学术季“读懂广州”特在广州购书中心六楼高地文化空间,推出了一场精彩赏读活动,邀请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教授和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副教授吴琪,带读者朋友们一起赏析丛书散文卷。

a_917031954832945155.jpeg

据悉,两位教授都是《文学里的广州·散文》的主编,分别从不同视角,为读者们讲述了散文名家眼里的广州印象,看作家是如何用文学的方式展现广州的市井百态、风土人情,阐析作品背后蕴藏的独特人文记忆、文化精神、生活哲学。

本次活动是第十五届广州学术季“读懂广州”系列活动之一,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广州高地文化空间、广州出版社承办,特邀暨南大学、广东科技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师生们到现场聆听互动。

创新之处

以文学的方式展现广州的历史文化

“广州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她为什么能够绵延两千多年,生生不息,活力不止?”透过文学,我们可以了解其中始末,这与广州特有的城市特质不无关系。 作为“读懂广州”书系的编委,江冰说:“如果让我描述广州城市特质,我会用‘市井气’这个词。‘烟火气’反映出寻常百姓的生活状态,但市井气除了反映生活状态外,还反映出这个城市的特质、市民的精神、市民的性格。而以文学的方式展现广州的历史文化,更容易为公众所接受,也是这套丛书受追捧的原因。”

寻找并描摹城市特质,是《文学里的广州·散文》分册的一大特点。在散文分册主编吴琪的心目中,广州是岭南文化中心地,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这座城市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除了现代化都市气息外,还有非常强烈的市井气息和烟火味道,“这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城市特质、市民精神和文化个性”。

所以在做策划编排时,编委会的老师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把岭南元素融入其中,最后全书的4个章节都是按岭南元素来安排的。吴琪介绍到,第一章“羊城时间”,以时间轴来梳理展现广州历史发展脉络。第二章“广州空间”,通过广州的空间元素来体现城市场景,比如云山、珠水、北京路、海珠桥、万木草堂等城市地标和特色建筑。第三章“岭南四季”,通过描写广州四季的特点体现城市风貌。第四章讲广州在岭南文化寓意下的“烟火日常”。

点睛之笔

“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了广州人”

四大章节,四类主题,收录了来自现当代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既有鲁迅、老舍、冰心、巴金这样的文学大家,也有黄天骥、刘斯奋、章以武、张欣、黄爱东西等广州人熟悉的当代作家。吴琪介绍,不同的作家,以不同方式与广州结缘,又从不同角度、不一样的语言风格书写广州,再经新的排列组合方式,荟萃于一册,呈现出不同烟火人家升起的一段段相似相近又互有差别的日常炊烟。

书中各类话题似珠水滔滔,漫过岭南。江冰举例说,首篇作品选的是鲁迅发表于1934年的“《如此广州》读后感”,短短几百字突显出异乡人笔下不一样的老广州风情。而巴金在《广州二月记》中写长堤、海珠桥、茶馆,也从不同侧面写出了这座城市的温度。“我对岭南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鸟语花香。鸟语是外地人形容广东人讲话像鸟唱歌一样,完全听不懂。花香自然是这里四季繁花似锦。花城之美更在于春,因此广州独特的春节花市也常成为作家生动描绘的风情。”

除了从珠江的水、花城的花来介绍广州外,主讲嘉宾还从“吃”上分享广州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江冰笑称自己是个“吃货”,他说:“广州人的生活看似很随意,但是对吃十分讲究,充满着市井烟火气息。”吴琪也将广州与她老家陕西做了对比,分析两地不同的饮食文化特色。

两位嘉宾共同讲到,散文分册中的不少文章落笔于广州本土饮食,例如煲汤、饮茶、西关风味等。“虽然作家并不是烹饪高手,但他能通过文字细腻地表达出视觉、味觉感受,呈现广州美食的细枝末节。即使你不是广州人,或者身不在广州,也能够通过这样优美的文字产生共鸣,感受到广州市井烟火的魅力”。

江冰还表示,近期该套丛书出版发行以来社会反响非常好,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态势,他已多次受邀进行读书分享,这充分表明广州市民很热爱广州,愿意深入了解这座城市。

两位嘉宾一致认为,老广州、新广州,千年古城,新旧迭代,更迭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抹不去的文化记忆。广州独有的精神建构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广州人也活出了自己的文化风貌。“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了广州人”——这正是广州最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