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专题 > 广东省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 > 工作回顾

文学评论:“湾区批评”话语权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广东文学这五年”系列报道

更新时间:2025-02-17 作者:蔡嘉洋来源:广东文坛


微信图片_20250217152023_副本.jpg

2023年2月23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广东作协、《文艺报》社主办的魏微长篇小说《烟霞里》研讨会在京举行。(资料图片)

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地缘优势以及学科优势,文学批评家思维活跃、新颖观点频出。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共建人文湾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的历史机遇下,广东文学批评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稳步提升,已成为当代文学评论的重镇。2019—2023年期间,广东文学评论家队伍主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立足于广东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实际状况,构建促进广东文学繁荣发展的理论批评话语。五年来,广东积极建设文学评论阵地,展示“粤派批评”的风采,并逐步向“湾区批评”升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新南方写作”“文学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作家作品论”等热点议题展开探讨争鸣,硕果累累。

一、构筑文学评论新高地

作为文学事业的重要一翼,文学评论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学评论阵地的建设至关重要。面对新的历史方位,广东省作家协会制定实施《广东省“十四五”文学发展规划》,积极实施广东文学“异军突起”战略、文学研究优化工程,为打造“文学粤军”“粤派批评”人才方阵保驾护航。2021年,中宣部联合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更加有力地健全文艺评论标准,培养新时代文艺评论新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繁荣发展。广东省作协积极响应,召开专题会议学习文件精神并研究贯彻落实的方案,出台《广东省作家协会加强新时代文学评论工作实施方案》。广东文学馆是省级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白鹅潭艺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与落成意义重大,是《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项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大文化事业”项目,是集收藏、展览、研究、教育、阅读、交流、创意活动于一体的文学殿堂,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向奔赴的重要桥梁、平台与高地,成为文学创作的发动机。

广东文学评论活动的开展,为评论家搭建了交流互动的平台,探索新锐思考,形成理论共鸣。广东省作协主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系列活动(包括广东文学评论年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粤港澳大湾区作家作品研讨会等),举办了广东文学名家系列学术研讨会、新时代报告文学高质量发展峰会、“粤港澳大湾区批评新力量”对话活动等。重视创作与研究的相互呼应,组织多部文学作品改稿会,邀请文学评论家为作品把脉问诊,提出修改意见,促进精品创作。还先后召开全省长篇小说创作推进会、全省长篇报告文学创作推进会、全省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全省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广东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粤港澳大湾区儿童文学作家座谈会、粤港澳大湾区儿童文学高峰论坛等。

广东省持续推进名刊、名报建设,为文学评论家搭建学术阵地。《学术研究》《广东社会科学》《文化遗产》《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粤海风》《华文文学》《作品》《花城》《广州文艺》《特区文学》《佛山文艺》《羊城晚报》《南方日报》等广东文学期刊、报纸在粤港澳大湾区起到引领、桥梁作用。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份综合性文学评论杂志《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创刊,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繁荣发展作出贡献,标志着广东文学批评的平台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花城》杂志策划“花城关注”专栏,由何平担任栏目主持人,历时6年,计36期,关注当代中国文学的多元样态与别样风景。广东省作协积极尝试运用网络平台宣传评论阵地,持续建设广东作协公众号、广东作家网、《广东文坛》、作品公众号、少男少女公众号等平台。

广东省作协致力于在全国文学评论领域发出广东强音。从2020年起,广东省作家协会组织编撰出版《广东文学蓝皮书》,对广东文学创作概况、作家群体状况、文学现象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全面盘点年度文学成果。2020年5月25日,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广东省作协与暨南大学共建的中国报告文学研究院成立,这是中国首个报告文学学术研究机构。2021年7月,广东省作协正式启动《广东文学通史》的编撰,由陈春声、黄天骥、刘斯奋、陈永正担任学术顾问,张培忠、蒋述卓担任总主编,彭玉平、林岗、陈剑晖担任执行主编,组织文学界、教育界30多位著名的专家学者联合攻关,于2023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广东文学通史》贯通古今,总结广东文学的概貌、特征和发展趋势,梳理厘清广东文学与湾区文学的特质,显示广东从“粤派批评”到“湾区批评”的文学空间的拓展、区域文学的新质和面向未来的文学机遇。2022年4月,《广东省作家协会志(1953—2023)》编撰出版工作启动,成为省级作协编撰史志的创新之举。2023年5月,该书正式发布。2021年,为发现和培养广东优秀青年批评人才,广东省作协启动了“广东青年批评家丛书”出版项目,具体为杨汤琛的《趋光的书写:诗歌、地域与抒情》、徐诗颖《跨界整合:湾区文学的多元审视》、贺江《深圳文学的十二幅面孔》、杨璐临《湾区的瞻望》、王金芝《网络文学:媒介、文本和叙事》、包莹《时代的双面——重读革命与文学》、陈劲松《寻美的批评》、朱郁文《在湾区写作——粤港澳文学论丛》、徐威《文学的轻与重》、冯娜《时差和异质时间——当代诗歌观察》。

二、奏响粤派批评更强音

“粤派批评”缘起于2016年《羊城晚报》策划组织的系列讨论,如今已成为广东文艺评论界的一面新旗帜。“粤派批评”主要有四个特点:宏阔的视野、严谨的学风、优雅的风度和得体的词度。“粤派批评”已经不属于地域性概念,而成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现象,属于开放性概念。为彰显粤派文学与文化的深厚底蕴,发掘“粤派批评”的学术价值,凝结“文学粤军”的群体力量,“粤派评论丛书”出版计划于2016年起正式启动,计划得到了广东省作协的大力支持,获得了“广东省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丛书共计划出版50本,其中“文选”板块38本,分为“大家文存”“名家文丛”“中坚文汇”“新锐文综”等四个层次,“专题”板块12本。近五年来,丛书持续出版新作,截至2023年8月,已出版32本。有论者指出,“粤派批评丛书”作为“粤派批评”体系的阐发和展示平台,具有回溯和梳理批评队伍学术谱系、对批评人物与作品进行经典化、为批评体系未来发展提供建构性方向等多重价值与意义。广东省评协先后推出《广东文艺评论文选》《百年萧殷纪念文集》“岭南文艺百家丛书”等书籍,为建构“粤派批评”学术谱系添砖加瓦。

“文学粤军”踔厉奋发,在文学评论奖项评选中大放异彩。在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中,论著方面,一等奖有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及黄修己、姚玳玫、陈希、吴敏、刘卫国合撰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五卷本)》、聂珍钊主编《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五卷本)》,二等奖有陶东风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彭玉平著作《况周颐与晚清民国词学》,三等奖有高建平两卷本《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1949-2019);论文方面,获三等奖的有蒋述卓、李石《新中国精神与文学经典的生成》、郭冰茹《“新文学”与“旧传统”——以现代小说与“章回体小说”的互动关系为线索》、蒋寅《“生活在别处——清诗的写作困境及其应对策略》、张玉金《甲骨文处所介词“自”及相关问题研究》。该奖是我国高校哲社领域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奖项,代表了顶尖水准。

2023年4月,在“第五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当代作家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颁奖盛典”中,贺仲明荣膺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申霞艳、赵普光、陈培浩分获年度优秀论文奖。荣获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之文学理论和评论奖的论著有贺仲明《审美与省思:对话现代文学经典》、李德南《“我”与“世界”的现象学——史铁生及其生命哲学》、陈剑晖《陈剑晖集》、王瑛《叙事学本土化研究(1979-2015)》、申霞艳《第二现实——广东文学扫描》、郑焕钊《网络文艺的本土实践:基于文化创意与价值观视野的观察》、陈桥生《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颜敏《华文文学的跨语境传播研究》。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首届双年优秀论文”评选中,评选出丁帆、陈剑晖、孙绍振、李建军、林岗、吴俊等获奖评论家。

“粤派批评”源流深远,发展前景广阔。陈剑晖在《“粤派批评”的缘起、发展路径与前瞻》中认为,“粤派批评”是“广东批评界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的体现,是近代以来绵延不断的对于建立广东学派的时代与历史的双重呼唤”。袁瑾在《粤派文艺批评如何发出时代新声》中认为“‘粤派批评’必须为湾区文艺及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广东正名”。贺江在《通向“地方”的文学批评》中认为,“‘在地性’批评强调作品和特定地点的不可替代性,能够将作品放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模式的情境里,能够回到历史的现场,发现并努力呈现独特的文学生态”。“粤派批评”“闽派批评”提出后,“鄂派批评”“川派批评”“晋派批评”等以地域命名的文学评论方阵纷纷涌现,标志着广东省“粤派批评”口号的提出,逐步成为现象级的文化实践。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广东文学通史》的问世,“粤派批评”逐步向“湾区批评”升级。陈剑晖认为,“湾区批评”的特色是传统文脉与现实情怀相融,历史意识与前瞻视野并重,文学批评与人文价值合流,全球视野与地域省市兼顾,有着独特的魅力与风度。评论家批评的视野更加开阔,由广东拓展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促进区域内外的文学交流合作。

三、探析文学议题最前沿

(一)粤港澳大湾区文学

中国作协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形成人心相通、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广东省作协印发《广东省作家协会关于繁荣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全力打造岭南文学新高地的意见》。“共建人文湾区”语境下,粤港澳地域相近、血脉相连的优势得到彰显,学者秉持着大湾区流动多元、开放创新的气质,聚焦前沿理论,促进交流合作,力求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锻造成为新的文学增长点。学界积极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历史渊源、理论内涵作出梳理与阐释,为其发展路径建言献策,谢有顺在《光明日报》发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现在和未来》,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提法开创审美和艺术的空间,开创想象的空间。蒋述卓、龙扬志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共时呈现》中认为粤港澳文学植根于共同的文化传统与历史记忆。凌逾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想象共同体》中认为史地血脉基因凝聚大湾区文化的原动力,海内外移民人才造就大湾区多元文化的新活力,跨界融合创新铸造大湾区共同体文化的核动力。唐诗人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理论内涵及其未来面向》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大文化内涵;地域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历史性、当下性与未来性。古远清《从文学地理学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是文学地理学的地域文化概念,也是跨区域、跨文化的概念。杨丹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概念与“新文学”的经典化》关注粤港澳文学的“互文性”与“地方性”,“核心文学区域”与“区域文学核心”,“生产性”与“经典化”。

(二)新南方写作

“新南方写作”概念源于2018年陈培浩的评论,随后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加入讨论。五年来,“新南方写作”的理论建构日趋完善,成果日见丰富。2020 年,《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推出“新南方写作”评论专辑。《南方文坛》2021年第3期推出“批评论坛·新南方写作”专栏。《广州文艺》2022年第1期起开设“新南方论坛”,由蒋述卓、唐诗人主持,围绕“新南方写作”展开系统性全面探讨。“新南方写作”发轫于地方性概念,但超越了地理空间的局限,力求塑造属于南方的精神特质,建构文化共同体。蒋述卓在《南方意象、倾偈与生命之极的抵达——评林白的〈北流〉兼论新南方写作》中认为,新南方写作“应该是在一种多元文化形态环境中所形成的观察世界的视角与表达方式,代表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无穷探索”。陈培浩在《“新南方写作”与当代汉语写作的语言危机》中认为,“新南方写作”应该成为当代汉语的精神探测仪,是针对当代汉语的一次自我更新运动。林培源在《“新南方写作”的经典如何可能——关于黎紫书〈流俗地〉》中则谈到“新南方写作”召唤的是对“南方”现实经验新的想象和叙述,也是对旧的文学秩序的打破和重塑。刘洪霞在《新南方写作的发生与形塑》中认为,“新南方写作有自身的时代性与世界性,并呈现出海洋性、地方性和未来性等显著特点。”唐诗人在《文明叙事、后人文思想与新南方写作的未来向度——论陈崇正〈悬浮术〉〈美人城手记〉》中认为:“新南方写作”立足于有着多元文化共存历史基础和文化环境的粤港澳大湾区等南方之南地域,在叙述当前这个新的历史转型期的文明故事时,对于新的生命形态和异质性文明,更容易呈开放和接纳姿态。

(三)文学与科技的融合创新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机遇,观照文学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在2022年广东文学评论年会上,“全媒体时代文学批评的传播、交流及接受”作为重要命题讨论。当今社会进入全媒体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学带来崭新的形态样式,重构了传统观念,拓宽了传播路径。五年来,广东文学评论家以敏锐的问题意识与前沿思维,为广东文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广东学者聚焦智媒时代文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趋势。贺仲明在《论高科技时代的文学意义》中认为,高科技时代文学应该寻找价值、发掘价值和凸显价值,拥有更开阔的关注视野、更积极的批判精神和关怀意识、对深度意识的追求、艺术精品意识。吴承学在《追寻中国文体学的向上一路》中认为,文体学研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同时要超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局限,凸现人文学术的独特价值。凌逾首先探究“智能文学+跨界文艺”新趋势,认为目前智能跨界文艺发展的难点在于攻克量子思维、偶然例外、怪圈悖论等复杂谜题,亟需人类和人工智能共同思考和改进。接着,思考拓展元宇宙文艺的新可能性,从跨越人类与后人类边界、跨越时间边界、融合空间边界、融通创作者与粉丝受众读者边界、融通媒介技术边界五个层面,构想元宇宙文艺的新可能性。李茂增《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理论》指出,应借助新媒体写作的开放性,以反文学的姿态重返社会,并重新定义文学;借助新媒体写作的“破圈”效应,重建文学的公共性;借助于新媒体写作的互动机制,促进交互理性/情感的生成。张伟《当代文学批评的媒介间性及其话语生产——兼及构建跨媒介文学阐释学之可能》认为,当代文学批评的媒介间性成就了跨媒介文学阐释的可能性,在催生媒介时代特定文学批评范式的同时,也改写了媒介在文学场域的价值认知,对构建当代中国文论自主性的知识话语具有启发意义。

凌逾近五年持续深耕跨媒介叙事研究。论著方面,《融媒介:赛博时代的文学跨媒介传播》阐释融媒介创意原理和范例,尝试建构融媒介文创体系;《跨界华文》剖析艺术跨界的多种形态,考察全球地域一体化和个性化语境下的多维、多元创意可能。论文方面,《西西:永动式融界大师》(《新华文摘》转载,原刊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及《文像一体的融媒介叙事:从破圈到融圈》《融媒介文艺批评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赛博时代的可能世界叙事》《面向21世纪的融界文化》等,从不同角度论述融媒介时代文学作品的跨界创意、叙事话语、批评特征。古远清论著《中外粤籍文学批评史》论述粤籍文学评论家在海内外的批评实践,为“粤派批评”走向世界提供新的参照系,有专章论及“凌逾的跨媒介文化批评。贺仲明主编《粤派批评与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史》第七章《新生代学者的发展》有彭瑞瑶撰写的《拓展跨媒介研究:凌逾》。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文学异军突起,成为文学生产的重要新力量,广东学者敏锐关注网络文学的起源、经典化、共同体建构等问题。林俊敏在《“经典边界”的移动——论网络文学的主流化和经典化》中认为,大众文化经典作品的形成有着自身的产业路径;网络文学的主流化应该在注重传播性的基础上与主流价值观进行融合;网络文学的经典化需要一段长时间的历史检验。赵静蓉《网络文学的经典化何以可能——兼与黎杨全教授商榷》认为:“网络文学的经典化,当然也包括作为文学事件的网络文学,或许它正在生成为一种网络文学新经典”。吉云飞在《类型小说是网络文学的主潮——从中国网络文学的起源论争说起》中认为网络类型小说打造文学的阶梯:从最低下和最普遍的人类经验开始,一直上升到最高处。王小英、田雪君《网络文学的界定与中国网络文学的起源》强调:“中国网络文学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文化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实践,对其起源的追溯也必须在文化共同体的意义上寻找一脉相承的历史奠基者。”张晓红、丁婕在《感觉结构与虚拟生存:中国网络文学“情感共同体”建构》中认为,中国网络文学面对多元共生、杂糅异质的社会发展形态,在审美特质和内在精神上呼应时代症候,凝聚集体的文化力量,构筑起一个“情感共同体”。

广东文学界敏锐洞察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依托岭南文化带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努力阐释科幻文学的话语体系,让科幻文学逐步走向大众。吴岩在《中国科幻未来主义:时代表现、类型与特征》中归纳总结了中国科幻未来主义作品所表现的特征:对科技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洞察、向善信念、乐观主义、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以及展现变革中民族特有的坚韧等。江玉琴在《中国赛博朋克文化表征及话语建构》中认为,中国赛博朋克文化发展了西方赛博朋克文化的技术认知,超越了西方赛博朋克文化中的颓废与极端,将赛博朋克文化与民族认同联结在一起,以创新、责任感与家国意识成就中国的青年文化新模式。唐诗人在《以未来为经验:论王威廉的“纯文学科幻”写作》中认为,王威廉的“纯文学科幻”借助一些现象性的科技事物,用科学的逻辑推演着未来的生存经验,又以文学的逻辑探寻着人类终极性的生命价值和命运归宿。凌逾在《赛博与实存的跨界太极——论王十月科幻小说〈如果末日无期〉》中认为,《如果末日无期》不仅呈现了通过万物互造跨界的可能性,而且呈现了时空人的太极跨界叙事,贡献出新型科幻理念——爱托邦。

(四)作家作品论

刘斯奋的《白门柳》曾获茅盾文学奖。刘卫国、陈淑梅的著作《〈白门柳〉的历史原型与文学想象》从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四个方面对《白门柳》展开分析,探寻当代历史小说创作守正创新的新路径。谭运长论文《变化之道与中和之美——〈白门柳〉艺术风格新论》中认为《白门柳》使史诗性长篇小说的“史诗”具有了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内的解释,从而使得长篇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真正产生了血肉联系。2019年9月23日,欧阳山《三家巷》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张均《当代文学中的青春与革命——重读〈三家巷〉》、于爱成《〈三家巷〉:青春叙事,以及现代广州的童年》等论文都对《三家巷》的青春性、历史性、地域性进行了探析。

2023年8月7日,葛亮的《燕食记》、魏微的《烟霞里》进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前十。同样入围评选首轮80部作品之列的作品还有邓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熊育群《金墟》、陈继明《平安批》、庞贝《乌江引》、林棹《潮汐图》、吴君《万福》、蔡崇达《命运》、厚圃《拖神》。学界热议广东文学佳作。凌逾、李定都在《开拓味觉历史地理学的后传统叙事——论葛亮长篇小说〈燕食记〉》中认为,《燕食记》讲述饮食业四代师承故事,堪破行业精髓秘籍,凝结味觉史地文化,赓续技艺文化根脉,开拓出“味觉历史地理学的后传统叙事”。申霞艳《须弥入芥子,烟霞出精神——关于〈烟霞里〉》分析《烟霞里》的编年结构与史诗意识、家族记忆与城乡变迁,归纳总结作品呈现的生死奥义与烟霞精神。蒋述卓在《文化理性与潮汕精神——评长篇小说〈平安批〉的文化书写策略》中认为,长篇小说《平安批》展现了潮汕侨胞心系家园故土、支持家乡建设与祖国争取民族独立,以及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家国情怀和潮汕精神。唐诗人在《边缘形象、南方叙事与新南方战争文学的诞生——论邓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中认为:《人,或所有的士兵》以史料编织为基础,辅以文学虚构,建构了香港保卫战的整体性叙事,在历史和文学两方面都有着开拓性意义。谢有顺、张云鹤在《从声音出发的写作——我读〈金墟〉》中认为熊育群在《金墟》中想说的是,喧闹的现实事象背后,终究还有不变的、恒定的价值基座,它是中国文化在历史中的绵延,也是人心的涓涓细流在尘世里的呈现。李德南在《世界的互联和南方的再造——〈潮汐图〉与全球化时代的地方书写》中认为:《潮汐图》既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书写地方等层面展开富有创造力的实践,也通过小说的形式与历史、历史学、艺术等领域进行饶有意味与趣味的对话。

回望过去五年,广东文学评论家与时代同频,与创作共振,扎根岭南深厚的文化底蕴,聚焦时代发展背景下的前沿思考,研讨脱颖而出的名家名作,高质量评论层出不穷。本文所提及的著作和论文只是冰山一角,仍有诸多优秀评论作品未能一一述及。广东文学界擦亮“粤派批评”品牌,并延伸至“湾区批评”,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共同体,在全国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我们也需认识到,放眼全国范围,广东文学评论还略有“高原”无“高峰”现象。与国内有浓厚文学评论传统的地域相比,广东文艺期刊阵地较少,文学评论队伍仍需进一步拓展,湾区文学理论体系仍需不断完善,话语力量有待提高,跨学科思维仍需加强。希望未来的广东文学评论队伍托举文学新力量,明晰学术研究重点方向,守正创新,善用数据库、数字细读、可视化技术、交互技术等前沿研究方法,提升文学研究效率。期待学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期待涌现出更多在全国有影响的高质量文学评论,发出广东文学评论强音,开拓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研究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