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标题
内容
西 篱 | 文学如何引领孩子亲近传统文化?
更新时间:2025-03-03 作者:西 篱来源:南方日报
《东江谣》是广东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一部很有诗意、让人读后意犹未尽的作品。作家在儿童文学的基础命题——成长的探索中,加入了传统文化、生态文明等价值追求和引领,令作品呈现出地域文化特色和新的本土儿童文学美学风格。
儿童文学创作的核心,就是要探索少年儿童心理与精神的成长,感知并呈现他们的生活与生命体验。也就是说,作家不仅要有童心,还要有一颗永葆天真的灵魂;既要像成长中的孩子一样敏感和富有感受性,建构一个符合他们现实逻辑的生活世界,又要引领他们向前、向上,就这些方面来说,《东江谣》做得很好。这部作品蕴含并体现了饱满的人文关怀精神。
首先,作者谢莲秀、香杰新运用了散文和诗歌的语言,行文晶莹剔透,充满对母亲河东江的深情致意。小说对东江流域生态环境和大自然的描写,对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的呈现,现实主义刻写中又富有浪漫色彩。小说的一些描写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写起龙舟后、赛龙舟前,两岸的河床“像怀孕的妇女似的,看起来松软软、润朗朗的”。又例如写孩子们吃荔枝,袁子航远远地抛荔枝给肥仔,肥仔张嘴一一接住,一咬就吐出一圈皮。这些细节都体现出作者对生活有深切的感受和细致的观察。此外,对起龙、藏龙、赛龙等的描写,对“龙舟水”暴雨灾难的描写,都展示了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不仅细节过硬,对现实大场景的描绘也是生动细致和美的。
书中着重写了四个孩子,他们各有个性,人物立体,有辨识度。比如成熟、霸气的班长黎梓龙、大大咧咧的肥仔、聪明伶俐的袁子航、内秀敏感的黄龙辉等。作者既让他们在故事发展中展示性格和变化,对他们各自的个性和内心世界也有恰当的描述和呈现。
18世纪德国歌德的《威廉·迈斯特》开启成长小说先河。成长小说的一大传统,就是必然要有学习和漫游。《东江谣》也写到了孩子们的冒险,以此来推动人物性格变化和故事发展,例如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包容,认可和接纳等。
小说里还写了4个老人:护河人潘伯公、造船的黄爷爷、种檀香的赖爷爷,以及东江源头村的谢伯公。这些老人形象的塑造,给作品增加了温情和温暖的调子。童话中的孩子们总是被老人保护和启迪的,老人的形象往往代表了智慧并能通达真理。作者或许是有童话情结的,在这样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融入了童话的灵魂,虚构出艺术的真实。
作品是按事件安排来结构故事的。首先是龙舟文化,从造船讲到赛龙舟的仪式流程,然后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是有价值方面的雄心的,加上了非遗文化和生态保护。对于地域书写与时代需求的思考,作者找准了价值点。小说写水乡的龙舟文化,彰显了龙舟精神和传统文化传承,为生态保护的危机发出了呼吁。
小说中有一句话让人很感动:每条船都是一条生命。这句话让读者看到了两位作家在儿童文学思维上的亮点。在作品中引领孩子与传统文化对话、与大自然对话,在这一点上,他们是成功的,也给其他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作者系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一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