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标题
内容
在广东省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更新时间:2025-03-13 来源:广东作家网
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 书写高质量发展华章
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文学力量
——在广东省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向 欣
(2025年2月21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
现在,我受广东省作家协会第九届主席团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广东省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全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澳门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文学盛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团结带领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新时代广东文学高质量发展,展现与广东走在前列相匹配的文学气象,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更大文学贡献。
在省文联第九次、省作协第十次、省社科联第九次代表大会开幕会上,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同志高度评价广东文学事业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寄语我省文学界在新征程上接续奋斗再创佳绩。省委书记黄坤明同志发表讲话,充分肯定我省文艺事业发展的繁盛景象,分析新时代广东文艺事业面临的新机遇,对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和工作要求。中国作协和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的讲话总揽全局,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振奋人心,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一、省作协九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作协和省委宣传部的悉心指导下,省作协团结带领全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频、成果同创的五年。省作协和各团体会员坚决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团结奋进新征程中踔厉奋发,在改革机制优环境中笃行不怠,深入实施《广东省“十四五”文学发展规划》,建成“广东省重点文化标志性项目”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东文学馆,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后浪奔涌、蒸蒸日上的生动局面。
(一)在“学”字上动真格,强化文学使命担当。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是开展规范化学习教育。省作协机关和全省文学界先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将集中教育与经常教育相结合,不断推动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在学懂上下功夫、在弄通上有收获、在做实上见成效。二是加强常态化理论武装。严格落实第一议题、五学联动、联学共建等学习制度。抓好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学习。举办全省重点作家、重点评论家、青年作家、网络作家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修班等,培训人员达4000多人次。三是推进学理化研究阐释。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广东文坛》和广东作家网为载体,持续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研究阐释,立足新时代文学的丰富实践,探索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
(二)在“优”字上做文章,锻造文学精品力作。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提高质量作为文学作品的生命线,聚焦新时代伟大成就和中国式现代化火热实践,紧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积极改进创作、研究、评奖方式。一是全面布局文学精品创作。分别召开全省长篇小说创作推进会、全省长篇报告文学创作推进会、全省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全省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广东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等,研究部署全省重点题材文学创作,形成“策划一批、创作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确定2019年度广东重大现实与历史题材、2020年广东重大现实题材和红色题材、2021年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选题、广东省青年作家创作资金扶持选题、广东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精品、广东“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点风物”主题文学创作项目、广东“新时代山乡巨变”题材作品、2024年广东重大题材主题创作扶持项目等130多个。推荐一批优秀作品入选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及“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二是精心组织重大主题创作。先后开展“改革开放再出发”作家深扎创作活动、《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集体创作、建党百年主题创作、“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民生工程文学创作、“大美南粤,文明广东”主题创作、“新版《人世间》”创作、千名作家“挂镇联村”驻点创作等,集中优势资源,为精品力作出炉加压赋能。分别在日本、英国、意大利出版广东文学精选集,努力把优秀文学作品推出去。三是认真做好研讨推介评奖。联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暨南大学创办中国报告文学研究院。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广东文学评论年会。组织100多名作家作品研讨会,积极研讨、推介优秀作家作品。连续推出《广东文学蓝皮书》,编纂出版《广东文学通史》。先后组织第三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第四届广东省德艺双馨中青年作家艺术家、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等评选活动。广东一批精品佳作摘取系列文学荣誉,其中,报告文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获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长篇小说《平安批》获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短篇小说《月光下》、中篇小说《飞发》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诗集《无数灯火选中的夜》获第十二届(2016—2019)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小说《上学谣》、科幻文学《中国轨道号》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篇小说《时空画师》获2023雨果奖;长篇小说《燕食记》《烟霞里》入选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10部提名作品。
(三)在“暖”字上出实招,提升文学惠民服务。充分发挥作协系统的组织优势,创新服务基层手段,打通文学服务群众“最后100米”,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润物无声暖人心、聚民心。一是广泛开展文学志愿服务。将文学志愿服务与精神文明建设、文学业务有机结合,推动名家名作等优质资源直达基层,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学志愿新路径,在全省建立16支文学志愿服务队伍、扶持25个基层志愿服务项目,组织“文学服务群众”进公园、进学校、进警营、进企业、进乡村主题志愿活动等40多场,指导全省开展文学志愿活动超过400场,200多万人次参加线上线下志愿活动。二是全力推动作家深入生活。为作家深入生活提供组织便利,分别开展“文学进校园”活动、“红色文学轻骑兵”文学惠民活动、“送文学精品到基层”文化惠民活动、广东“新时代山乡巨变”暨文学赋能乡村振兴主题采风活动、“新时代的春天故事”主题采风活动等。为作家深入生活搭建优质载体,在深圳前海设立中国作家和广东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三是着重抓好文学培训普及。组织鲁迅文学院广东作家研修班、加强新文学组织和新文学群体职业道德建设培训班、全省自由职业人员理论研讨班、广东作家高级研修班等,抓好创作引导。举办“潮起珠江 风华文章——广东文学七十年”经典作品赏析会,承办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作家馆”广东主宾省活动,向社会积极宣传推介广东文学成果。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举办小学生诗歌节,联合省文明办等举办岭南童谣征集传唱活动,联合省关工委等举办广东省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征文活动,擦亮校园德育活动品牌。联合省纪委监委宣传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开展“我的廉洁故事”主题征文,联合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开展廉洁文化主题小说(含微剧本)征文,大力倡导廉洁文化。
(四)在“拓”字上激活力,促进文学平台建设。坚持建设标志性文化工程与优化文学阵地资源配置相结合,改善广东文学软、硬件条件,不断拓宽工作覆盖面,拓展文学社会广度,提升广东文学影响力。一是高水平建设广东文学馆。在省委宣传部支持指导下,举全省文学界之力建成广东文学馆,认真抓好各阶段建设任务和展陈大纲、展陈设计方案编纂工作。共征集到包括鲁迅、欧阳山、黄谷柳、蒲风、于逢等174位作家或其家属捐赠、提供的藏品59961件,包括蒲风日记、欧阳山、秦牧手稿及巴金、路遥信函等珍贵文献。2024年4月28日,广东文学馆正式启用运营,迄今接待参观近60万人次。二是高起点建设文学融媒体。《作品》杂志重视文学名刊建设,践行“内容经典化、传播大众化”办刊理念,刊发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大力推举文学新人、校园作者,还积极探索新媒体传播途径,拓展《作品》评刊团,举办《作品》公开课,“作品”新媒体号为全国同类型媒体中的头部账号,被评为“第六届广东省优秀期刊”。《少男少女》杂志社加强儿童文学推荐力度,设置“红色履痕”“诗词中的党史故事”等栏目,入选中宣部出版局“青少年期刊讲党史”主题宣传活动重点选题指导项目,被评为“第六届广东省品牌期刊”。《广东文坛》报年均发稿约60万字,广东作家网PC端、手机端年均发布稿件约1500条,“广东作协”微信公众号年均推送稿件约200条。三是高标准建设文学新平台。联合省出版集团、广州市委宣传部成立花城文学院。联合东莞市委宣传部、樟木头镇委镇政府等建设“中国作家第一村”实体村落。在汕尾、东莞、云浮3市创建中国报告文学创作基地。在中山、河源、江门3市和韶关市始兴县分别设立“美好生活基层行”中山“小康样本”创作基地、省作协万绿湖创作基地、省网络作家协会创作基地、省作协生态文学创作基地。
(五)在“融”字上担重任,加快文学互联互通。认真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围绕“一点两地”全新定位,落实中国作协“推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工作要求,抓好顶层设计,扭住关键环节,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工作向融而进、向新而行、向强而立。一是建立文学联盟。由省作协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联盟常务委员会由省作协、香港作家联会、澳门笔会组成,联盟联席会议由省作协、香港作家联会、澳门笔会、澳门二龙喉诗友会、澳门别有天诗社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9市作家协会组成,澳门基金会为联盟支持单位。二是擦亮文学品牌。连续主办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活动,形成品牌效应,其中第四届活动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及论坛评论篇、影视融合篇等,广受好评。还先后组织粤港澳大湾区儿童文学高峰论坛、“国际化视野下粤港澳大湾区网络文学发展”对话活动、“粤港澳大湾区批评新力量”对话活动、粤港澳大湾区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活动、“长三角·大湾区文学周”活动等,加强文学交流互鉴。三是构筑文学高地。从文学创作、文学研究两方面着手,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地。大力扶持新时代湾区文学代表作,先后确定扶持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精品创作选题17个。举办“大湾区文学新浪潮”广东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作家作品系列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创作座谈会等,推介20名大湾区作家作品。创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杂志,推动“粤派批评”向“湾区批评”升级,该杂志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2022年)”新刊类入库期刊。
(六)在“改”字上提质效,建好文学“温馨之家”。积极推进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方式改革,紧扣政治引领、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推动创作的职能任务,延伸工作手臂、扩大工作覆盖,努力建好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温馨之家”。一是持续加强作协组织建设。调整优化机关党委(人事部)、办公室职能,设立社会联络部,统筹设立广东文学馆(广东文学院、《作品》杂志社)。深化文学创作职称改革,修订出台《广东省艺术专业人员文学创作类别职称评价标准条件》。组织“广东文学名家影像拍摄”工作,定期举办省作协新会员培训班、“作家活动周”活动。二是倾情打造“文学粤军”方阵。紧扣“做人的工作”,实施广东文学异军突起战略,建设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学服务三支队伍,打造堪当重任的“文学粤军”。抓好国家文化英才、“广东特支计划”等重大工程文学人才遴选培养工作。实施两批“广东青年文学粤军创作扶持计划”。聘定全省12位文学评论家为省作协第二届签约文学评论家。精心做好会员发展工作,迄今全省共有中国作协会员839人,省作协会员4685人,各地级以上市作协、省作协各分会会员12832人,省网络作协会员558人,省小作家协会会员4826人。三是一体推进协同工作格局。在巩固与内蒙古作协“结对子”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与四川省作协签订关于传承书写东坡文化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新疆文联(作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联(作协)签订文化润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省出版集团和省工商联、河源市委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同志们!回顾五年来的历程,我们所有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正确指引、滋养培育的结果,是中国作协精心指导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共同努力、辛勤耕耘以及社会各界热情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广东省作家协会第九届主席团,向热忱关心、支持我省文学事业的各级部门和领导、社会各界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分布在全省各地、活跃在各行各业、为繁荣我省文学事业而辛勤耕耘的全体会员及所有文学工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然存在困难和不足。譬如,尽管广东文学精品佳作不断涌现,但产生“破圈”效应的作品数量仍然不够多,在进一步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学优势方面仍有差距,在打响“广东文化”品牌中发挥源头性、基础性作用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社会资源、文学“朋友圈”、工作覆盖面拓展还不够,文学生产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和运作方式有待改革创新,团结联系引导服务作家的工作手段还相对单一,作协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有待加强。人工智能不断推陈出新、不断迭代升级,正在对传统的文学业态产生根本性冲击,需要积极探索应对。如何创造机会锻炼文学骨干人才,加快培养文学对外交流人才、文学新媒体新技术人才等,形成引领新时代文学事业发展的高端人才方阵,需要继续破题解题。
二、牢牢把握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在党领导中国文艺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而奋斗的征途上,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是一座继往开来的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成为指导新时代文学艺术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特别是2023年正式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阐述了文化文艺的地位作用,明确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使命任务,举起了新时代党的文化旗帜。在此引领下,我们激扬文字、弦歌不辍,以竞标争先的奋进姿态推进作协工作破浪前行,以提质创优的工作业绩涵养文学事业气象一新,自觉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转化为推动新时代广东文学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机贯通起来,我们深刻体会到,坚持加强党对文学工作的领导,是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用党的文艺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沿着党领导的文艺发展道路自信昂扬、阔步向前。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的谆谆教诲,我们深刻体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好作协工作和文学工作的根本立场。必须把“人民”两个字写在文学的旗帜上,写进广东文学的历史进程,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推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联、作协组织的重要指示要求,我们深刻体会到,坚持“做人的工作”,是作协组织的核心任务。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打破体制壁垒,珍惜人才存量,拓展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增量。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新的殷切期望,我们深刻体会到,坚持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是增强文学事业发展活力的重要法宝。要坚持文学优势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坚持“高原”与“高峰”相统筹,坚持传承与创新相平衡,拓宽文学道路,光大文学价值。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当前,新时代广东文学事业得天时地利人和,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具体表现为:第一,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融汇激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第二,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1310”具体部署,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上取得新突破”,为我省文学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和良好环境。第三,在中国作协的带领下,全国文学界形成了千帆竞发、力争上游的崭新局面。我们要把握机遇,直面挑战,把文学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学发展优势,积极营造良好文学生态。
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这是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找方向、找思路、找答案,不断攀登文学高峰,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要高度重视文学的作用,把文学置于几千年中国文学传统、置于百年来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中,充分认识新时代文学是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凝聚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文学。要把作协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去思考、谋划、推动,找准作协组织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切入点、着力点、关键点,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走好新时代广东文学的赶考之路。
二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全会《决定》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纳入“七个聚焦”,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作为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文学必须更为迫切、更为主动地融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我们要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增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扛“硬任务”,持续在全面改革上使实劲、在深化改革上求突破,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绘制文学领域深化改革的“施工图”,紧紧扭住事关文学事业的全局性工作,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瓶颈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充分激发文学领域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广东文学方案”。
三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助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广东处在“两个前沿”的风口浪尖,在地理位置上是“交汇处”,在文化上是“交融处”,在意识形态领域是“交锋处”,既得风气之先,也易首当其冲。扎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奋力推动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文学工作责无旁贷。我们要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坚定不移推进文学振兴,以创作繁荣、佳作涌现、人才辈出为标志,更加坚定建设与广东经济地位相称、与文化强省相符的文学强省。要聚焦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个中心环节,在把握时代大势中命题立意,在融入党和国家大局中选题取材,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提升品质,善于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制造业当家、科技创新强省建设、“百千万工程”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文化强省建设等重点工作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全方位、全景式呈现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要发挥广东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产强的优势,推进工作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全方位创新,把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系统贯穿到文学工作中,参与培育新兴文学业态,探索“破圈”“跨界”之道,争当文化强省建设的“文状元”。
三、推动新时代广东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文学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聚焦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构建新时代广东文学高质量发展“1+2+3+N”工作体系,深入推进作协组织和文学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以新担当新作为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文学新篇章。
构建新时代广东文学高质量发展“1+2+3+N”工作体系,旨在抓住新一轮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机遇,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续写高水平建设文学强省的改革新篇,努力做到在繁荣创作、壮大事业、改革体制、优化环境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1”即贯穿一条主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2”即履行两项主责主业:增强作协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团结引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抓好文学精品创作,以高质量文学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3”即推进三联通:推进“硬联通”,完善硬件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推进“软联通”,发挥群团优势,优化组织职能;推进“心联通”,加强互学互鉴,提升发展动能。“N”即推动N个文学工作项目:把握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要求,推动文学研究、文学评奖、文学培训、文学惠民、文学阵地建设、文学交流合作、文学走出去、作协自身建设等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活动规范有序开展。配合这一工作体系,部署六大文学工程。
(一)实施“文心向党”工程,推动理论武装走深走实。着力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持续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大功夫,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切实发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龙头作用,常态化落实“三会一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等制度,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综合运用课堂讲授、专题研讨、现场体验等方式,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广东省干部培训网络学院等平台载体,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轮训。组织全省文学组织负责人理论研修班、全省文学界自由职业人员理论研讨班,力争逐步实现驻粤中国作协会员和省、市作协会员作家、文学组织负责人、新文学群体的理论培训全覆盖。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结合广东文学艺术和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用好作协阵地平台和媒体矩阵,持续开展大众化宣传宣讲,充分展现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二)实施“文攀高峰”工程,推动精品创作出色出彩。探索建立“全领域统筹、全周期扶持、全要素配置、全链条开发、全方位宣推”的文学创作生产体系,强化专业指导、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做到精准立项、全程扶持、高质出品,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配合中国作协持续开展“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新时代广东文学金鼎计划”,策划建立广东文学重大现实题材库,聚焦新时代伟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抓好重点现实题材、改革开放题材、大湾区题材和岭南文化题材创作,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群众。组织“广东网络文学网聚正能量”特色创作,大力扶持重大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精品,促进微短剧创作生产。加强全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健全符合文学领域特点、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堪当重任的文学名家、文学英才。继续实施“青年文学粤军创作扶持计划”,培育第三批“文学粤军”百人方阵。实施“广东文学伯乐计划”,邀请文学名家对文学新秀进行“传帮带”。定期组织全省儿童文学作家培训交流活动。举办“起笔珠江”全国笔会。在广州、北京两地举办广东优秀作家作品系列研讨会。继续推行“签约文学评论家”制度。一年一度编辑出版《广东文学蓝皮书》。在省内部分高校建立广东文学评论基地。每年组织一期省作协新会员培训班。联合鲁迅文学院等分体裁、分区域组织文学创作研修班。继续推行名刊发表稿酬奖励制度,探索结合文学评奖、文学榜单、名刊发表等指标予以从优奖励。适时召开全省青年文学创作会议。联合省文联等组织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广东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评选。
(三)实施“文汇湾区”工程,推动大湾区文学融合创新。携手港澳共建一流人文湾区,建立先进的文学合作机制,积极推动粤港澳文学界融合创新,自觉服务“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联合紫荆文化集团、省出版集团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港澳作家作品出版扶持计划”项目,面向香港、澳门作家征集重点主题作品。每年根据相关主题策划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共建成为粤港澳三地文学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联合长三角文学发展联盟主办“长三角·大湾区文学周”活动。开展“大湾区文学发展概述”课题研究。联合省出版集团组织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笔会。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组织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活动。《作品》杂志每年策划出版一期“大湾区作家作品小辑”。《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杂志定期组织“《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双年奖”评选。《少男少女》杂志社联合澳门儿童文学协会、香港儿童文艺协会、澳门中华学生联合会举办粤港澳小学生童心相连同题创作大赛。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写作计划”,接受国外作家申请,经评审后邀请若干优秀国外作家于每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生活,创作湾区主题文学作品。
(四)实施“文润岭南”工程,推动文学服务惠民暖心。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提升公共文学服务水平,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策划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学服务活动。用心用情运营广东文学馆,着力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推进建设智能化、科技化、数字化的文学场馆,努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学大本营,成为集收藏、展览、研究、教育、阅读、交流、创意活动于一体的文学殿堂。把文学场馆作为生态来经营,擦亮文学惠民活动品牌,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建设文学创作生产的“孵化器”“发动机”。利用好岭南书院、花城文学院等公共文化平台,开展系列主题文学志愿服务活动。面向基层,组织“红色文学轻骑兵”等文学志愿活动,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继续实施文学赋能乡村振兴工程,促进基层建起一支“不走的文化队伍”。面向青少年,组织“科普作家进校园”系列活动。
(五)实施“文通四海”工程,推动文学赋能破圈跨界。发挥文学作品作为一切文艺“母本”的独特效应,广泛利用当代科技新成果,主动融入现代传播格局,释放文学的“广谱”能量。联合省电影局、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开展广东省优秀电影剧本征集扶持活动。加强广东文学馆“文学剧本超市”“文学产权交易中心”“广东文学译介中心”建设,积极探索创建文学作品推介、产业转化的市场机制平台。联合省出版集团、广州市委宣传部办好花城文学院,实行“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办院模式,积极探索新时代文学精品化、产业化发展之路。联合东莞市委宣传部等培育做强“中国作家第一村”,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新时代文学创作生产的重要基地。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好省内已有的文学杂志资源,推动文学融媒体建设,精心擦亮《作品》《少男少女》《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广东文坛》品牌,加强广东作家网、“广东作协”公众号和系列杂志新媒体号等平台建设。强化对外交流,启动“新时代广东文学海丝计划”,拓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学圈,探索建立与东南亚国家(地区)文学机构的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拓展与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合作。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密集的资源优势,探索建立海内外作家驻校制度,加强同高水平的国外汉学家互动,加大对大湾区作家作品译介力度,使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进入国际市场。承办中国作协“东盟青年作家中国行”活动。探索利用广交会、深圳文博会以及中央、省、市媒体对外版面栏目频道(包括在外机构)等窗口,扩大广东文学的对外传播。加强与腾讯等平台合作,促进广东网络文学的影视、动漫、有声、游戏等IP转化,争取实现优秀作品价值和影响力最大化,大力推动网文“出海”。
(六)实施“文清气正”工程,推动作协自身建设见行增效。加强省作协机关党的政治建设,深化政治忠诚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强化政治团结引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全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巩固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深入推进模范机关建设、“四强”党支部建设,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和人文关怀,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文学领域思潮状况定期研判机制,健全完善舆情快速反应机制,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错误观点,维护文学领域意识形态安全。持续深化改革、优化职能,把文学领域的教育、引导、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等各个方面贯通起来,不断增强作协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积极推进广东文学院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深化文学职称评审改革。开展“著作权保护主题月”活动,加大作家权益保护工作力度。大力加强文学队伍的行风建设,引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庸俗、低俗、媚俗。改进会员发展工作,创新团结联络服务作家的方式方法,加强新文学组织、新文学群体团结引领。常态化组织“作家回家”系列活动。围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与内蒙古作协“结对子”工作成果,积极参与“文化润疆”“文学援藏”等工作。积极动员汇聚各类社会主体的资源和力量,形成文学工作合力。
同志们!“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复兴之路前程锦绣,珠江之畔文脉绵长。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使命,珍惜作家荣誉,面朝星辰大海,勇攀文学高峰,致广大而尽精微,守正道而开新局,共同谱写新时代广东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步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