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标题
内容
潮州文学院主办“我们如何书写家乡”文学讲座
更新时间:2025-04-11 来源:潮州文学(微信公众号)
4月9日,由潮州文学院主办的“我们如何书写家乡”文学讲座在湘桥区意溪镇中津小学圆满举行,为学生们开启一场文学与乡土交织的奇妙旅程。
潮州美术馆(潮州画院、潮州文学院)副馆长(副院长)陆燕姜,《韩江》杂志编辑部主任余史炎,湘桥区作家协会主席陈维坤,湘桥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小丹,湘桥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陈俏洁,湘桥区意溪镇中心小学副校长李添煌,中津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林爱洁,中津小学副校长林洁莉,中津村委领导、意溪镇各小学语文教师代表及70余名学生共同参与本次活动。
讲座特邀潮州文学院文学使者、中津小学高级教师陈丹玉担任主讲。“开口能说、展纸能画、下笔能写,你将如何选择?”在陈老师极具感染力的设问中,课堂迸发出思维火花。面对孩子们天马行空的答案,这位深耕乡村教育和文学创作的“文学使者”坚定地选择“下笔能写”,她强调写作不仅是记录生活,更是表达独特体验与情感的媒介。
随后,陈老师以“重新发现家乡”“感受写作魅力”“佳作如何写成”三个篇章徐徐展开,通过互动问答、现场赏析与亲身经历分享,引导学生用文学视角观察家乡变迁。她从东郊村菜农凌晨劳作的剪影中捕捉生活的质朴,从湿地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里感受时代的脉动,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意溪镇的厚重历史与时代新貌,激发孩子们“下笔能写”的文化自信。课堂上不时穿插互动问答环节,孩子们凝神倾听、踊跃举手,热烈的回应点燃了整个教室。
陈丹玉老师在讲座中深情分享了《湘桥乡村故事·意溪篇》的创作历程,以“泥土中的文学采风”经历,生动还原了走村串巷挖掘素材的艰辛与收获。在赏析环节中,她以《用刀刃打开木头里的精灵》片段为例,剖析“刻刀与木屑齐飞”的动态描写技巧——如何通过特写镜头捕捉木雕艺人凝神屏气的神情、刻刀游走的轨迹、木屑簌簌坠落的质感,将非遗技艺转化为跃然纸上的文学意象。她引导学生领悟“融旨于物、借物抒怀”的写作密码:以木雕的镂空之美隐喻文化的通透,以红头船的破浪之姿象征潮人精神的坚韧。当“非遗传承”与“红头船精神”等本土文化符号融入文学表达时,孩子们笔下的文字不再只是符号,而是带着泥土芬芳与历史温度的乡土叙事。这种将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的创新教学,让文学种子在根脉深厚的乡土文化中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的文化基因。
活动中,陆燕姜副院长代表潮州文学院向意溪镇中津小学捐赠了一批《韩江》杂志及本土作家作品集,并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文学的种子,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用文字记录家乡的美好,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未来,文学院将继续携手“文学使者”推进“文学下乡”系列活动,让文学种子传播到乡村,让更多的乡村孩子在文学滋养中成长为“提笔能绘家乡美”的新时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