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共话文学里的中国图景!文学大咖齐聚湾区文学下午茶

更新时间:2025-04-28 作者:戴雪晴来源:南方+

4月25日,以“从文学中读懂中国”为主题的“读懂中国”学术沙龙系列活动——湾区文学下午茶活动在广州珠江公园湾区书屋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下称“国创会”)、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国创会粤港澳大湾区办、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广州珠江公园承办。

微信图片_20250428112629.png

国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博永,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等出席并讲话。文学评论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作家、福建省作协副主席、“读懂中国”文学院执行院长蔡崇达,小说家、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十月,作家、诗人、广州市作协副主席蒲荔子,诗人、广东文学馆副馆长郑小琼,作家、中山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王威廉等多位作家齐聚一堂,围绕“从文学中读懂中国”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文学是通达人心之桥

微信图片_20250428112633.png

“文化是沟通世界的通用语言,文学艺术是通达人心之桥。”国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博永介绍,国创会围绕“读懂中国”这一主题,创办“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品牌,其中,“读懂中国”系列丛书也出版了41种。“在这个AI可以生成百万字小说的时代,我们依然坚信,唯有浸透着生命体验的文学,才能让世界读懂中国何以成为今天的中国。”王博永表示,目前国创会正在会同各方积极筹备成立“读懂中国”文学院,并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为己任。

微信图片_20250428112636.png

“纵观古今中外,经典文学著作往往蕴藏着心灵密码,能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足不出户,便在某种程度上读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表示,广东文学历来是中国故事的精彩缩影,是岭南文化的形象使者。“广东文学在文学题材、体裁、流派上不懈探索,一大批优秀作品在海内外广泛传颂与传播,成为展现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文化名片,为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广东形象发挥了独特作用。”

向欣介绍,她也代表广东省作协真诚地期待与欢迎海内外作家朋友们多到广东采风探访,与广东作家一道,书写文学与世界共生、共存、共荣的时代传奇。

微信图片_20250428112640.png

“文学能揭示中国不同侧面的丰富经验。”广东省作协主席谢有顺表示,人们都只了解一个侧面的中国,即便是写作者,所洞察的、所书写的也是中国一个很小的方面。所以要有足够多的文学作品,足够多的写作者,才能拼接出一个立体的、完整的、丰富的中国。

他提到,当下中国的文学创作群体正在发生变化,不仅仅是专业作家在写作,许多普通人如快递员、保洁阿姨、货车司机等也通过新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故事,这些素人写作,为人们贡献了活生生、毛茸茸、有烟火气的生活经验,能够为中外读者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滋养。“如果有更多像这样的新大众文艺写作者,我们作为读者就更容易跨越自己经验的边界,去了解更多他者的故事,去了解更远方的中国,由此我们从文学所读懂的中国可能也会更加的全面、丰满一点。”他说。

微信图片_20250428112855.png

福建省作协副主席蔡崇达表示,“读”意味着一个起点,“懂”意味着某种终点,说明读者已经了解、抵达。文学某种意义上就是试图去读懂人心。文学创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作家需要深入自我内心,从而帮助读者理解更广泛的人性和社会。

蔡崇达认为,作家就像工程师、科学家一样,是人类面对自我内心世界的高精尖人才,去探索和开掘内心晦暗不明的部分,去表达尚未被表达过的情感。“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文学,就是我们心海里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路它没有海关、没有关税,它是一条畅通无阻的,但实际上是非常难抵达的路径。但是当你抵达了,谁也拦不住。”

文学能够让人认识更加真实的中国

活动现场,各位嘉宾还围绕“从文学中读懂中国”主题展开了圆桌对话,分享对这个命题的思考与见解。

微信图片_20250428112859.png

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十月和诗人郑小琼曾经都是“素人写作”的早期实践者,在南下广东打工谋生的间隙进行文学创作。王十月认为,文学能够让人们通过阅读作品,读到另外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尽可能地去读懂另外一个人的人生。而真实和直接的表达,往往是作者最有效的武器。“写作者能否真诚地呈现自己,然后在真诚地呈现自己之外,能否对世界提供一种独特的看法,能不能呈现一个更复杂的现实,是考验写作者的试金石。”

郑小琼谈到最近为《人民日报》和《文艺报》分别写了一篇文章,其中一篇叫《从新质生产力到新大众文艺》,讲述了郑小琼创作《工业时代》背后的故事。郑小琼朗诵了诗的片段:“我的四川方言有些守旧,湘西话/更难听懂,福建的闽南话跟台湾人交谈/粤语的香港只是停靠站……在这个工业时代,我每天忙碌不停/为了在一个工厂里和平地安排好整个世界。”

王威廉表示,在郑小琼的诗歌里,他第一次读到了中国工业文明的意象,也意识到工业对中国现实和文学审美意向的巨大改变。“郑小琼笔下最基层但又变迁最深刻的工厂,其实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一个缩影和切片,也是文学和诗歌为我们所呈现和点亮的重要经验。”他说。

蒲荔子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他表示,也许仅仅通过文学,很难完整地读懂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但是一部好的作品,会吸引着人们去读更多的书,看新闻,读历史,去现场。文学是人们读懂他者的媒介、钥匙和切入点。“作为写作者,也许我们无法写出全面的真实,但可以做到忠实呈现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世界,真诚展示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让读者对背后更大的真实产生好奇。”

蔡崇达分享了当特稿记者和媒体主编的经历,在一系列深度报道中,写出一个完整而真实的故事是非常困难的。恰恰是面对如此多的困难,还努力写出抵达人心的文字的一个个作家,才会被人们所铭记。“在当下国际社会和人心都在剧烈震荡的时代,作为作者,需要去努力创作、去努力抵达我们共通的人心。”

王威廉认为,当下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各种观点和表达往往追求极端与刺激,强调对立与撕裂,以吸引注意力和点击率,许多内容缺乏深度。而文学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它不急于下判断,而是引导我们走进人的内心,去体察情感、挣扎与复杂,回应我们内在真实的经验和情绪。文学让我们暂时脱离日常的道德评判与社会标签的裹挟,以一种更温柔、更宽容的方式看待世界,也看待自己。

谢有顺总结道:今日为什么需要文学?为什么需要有作家?因为文学能够让我们认识一个更加复杂的、丰富的、更加难以描述的中国。这才是真实的中国,这也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而通过作家们的书写,那些经常被忽视的小人物和小故事得以被看见和听见。“在阅读了伟大的作品后,人会变得宽广、仁慈,对他者和世界有了更多的共情,这就是文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