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AI作诗怎么评?卢卫平:“AI有‘芯’片但无心”

更新时间:2025-04-29 来源:南方+

AI能写出有温度的诗歌吗?诗人卢卫平肯定地回答道“能”,“但这种温度就像冬天里的暖水袋,它不是身体自带的温度。”

AI写的诗能让人流泪吗?卢卫平说“也能”,“因为它将很多人写过的诗歌里的眼泪聚集在一起,你读AI写的诗也会让你流泪,但这泪水是别人流过的泪水。”

微信图片_20250429112421.png

4月26日,“艺美课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走进香山文化艺术中心四楼岭南书院·珠海百岛书院(下简称“百岛书院”),邀请广东省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珠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卢卫平以“AI时代,诗歌何为?”为题,与市民共赴一场诗意与科技的思辨之约。

本场活动中,卢卫平与观众共同探讨AI技术为诗歌创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享创作生涯的深刻体悟。活动未开场,许多慕名而来的观众早早来到百岛书院等候着,整堂课座无虚席,卢卫平幽默的口才和巧妙的类比时常引得观众会心一笑。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指导,珠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主办,岭南书院·珠海百岛书院、香洲区图书馆、香洲区文化馆承办,香洲区作家协会协办。

诗歌的特点是可以“人诗互证”

何为诗?是在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中,父母翻遍了诗词试图为新生儿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或者是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少男少女偷偷传着的纸条上写着一句又一句的情诗。卢卫平说:“生活里处处都是诗。”

讲座伊始,借着暮春时节,卢卫平讲起了柳树,从《诗经》里的“杨柳依依”到《劳劳亭》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博闻强记的他出口成诗。

课上他讲的最多的还是“月亮”。“在诗歌里,月亮是最难写的。我们抬头望见的那一轮月亮曾被无数人‘命名’过。”

譬如,李白的月亮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张若虚的月亮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九龄的月亮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就是写诗的难点,你能否赋予每一个词语以新的含义?你有没有新的‘感受’和‘看见’?”卢卫平向现场观众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他讲到李白到了黄鹤楼却不敢写黄鹤楼,只留下一句“眼前有景题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诗人要呈现世界本来的样子,以及世界是否还有更多的面貌。如果大海只是你眼前所看到的大海,那你写不出曹操《观沧海》这样的诗。”卢卫平说。

卢卫平还提到,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拥抱不确定性”,“表面上诗歌有一个答案,但其实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阅读体验,最后得出的答案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就像李白笔下的月亮与苏轼笔下的月亮完全不同。”

诗歌另一个特点是“人诗互证”,“这也是AI很难取代的一点”,卢卫平说,“你读什么样的诗,你眼前就会浮现怎样的一个诗人,诗人通过诗来塑造了自己的形象,这种形象又反过来帮助我们理解诗。”

就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的形象,“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杜甫的形象。

“从《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到现在,诗歌有一个东西是基本不变的,都是在表达个人生命的体验以及各种悲欢离合和酸甜苦辣。”卢卫平总结道。

用AI点评诗歌也许有所启发

“在座的各位有多长时间没有听到一声鸟叫?有多长时间没看过日出和日落?”卢卫平提问。

台下一片寂静过后,卢卫平说,如果杜甫没有曾经的人生经历,他或许很难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这样的名句,“这正是AI的局限性所在——AI有芯片,但无心。”

讲座上卢卫平提起了前不久诗人欧阳江河的观点,“AI难以取代文学创作。回过头看,人类文明进化了几千年,现代人能写出《击壤歌》《离骚》和《诗经》这样的作品吗?”用同样发展的眼光来看待AI,或许当代人不必过度担忧AI对诗歌、对文学的冲击。

“如果有一天,AI真的写得比人类还好了,你还会继续创作吗?还坚持创作的人请举手。”卢卫平抛出了本堂课的第二个问题,台下许多观众纷纷举起手来。

卢卫平认为,无论AI发展到何种阶段,他都不影响人类继续创作的可能性,“就像一个诗人不会因为诗仙李白就不写诗了,一个小说家不会因为有《红楼梦》这样伟大的作品就不写小说了。”

更重要的是,卢卫平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需要表达的独特情感和生命体验,“哪怕世界上已有无数个精彩的故事,我自己仍然有故事要讲。至于讲得好不好,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他举例道,秋天看到草枯了,你可能会想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但你或许很难想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想不到的这部分是什么内容呢?这就是个体的独特生命感受。”

但卢卫平也提到,当前AI在文学创作领域已取得许多新进展,尤其是在诗歌翻译与古体诗创作领域,AI能掌握古体诗中的修辞和词汇,生成符合格律的古体诗。他认为,“未来的写作肯定是人机共舞的时代,可以通过让AI去完成以前通过原始的方式,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才能完成的工作。也可以让AI来评判你的诗歌,或许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但卢卫平始终相信,AI也许可以完成1到无穷大的工作,但0到1的工作一定是人类完成的,“我们确实面临着AI的挑战,但人类也在挑战者AI。潮水退去后,最后谁站在那里,我想应该还是人类。”卢卫平说。

珠海香洲:引入优质资源,构筑“诗意”生活

讲座结束后,许多观众仍意犹未尽,热情地与卢卫平互动,抛出一个又一个关于AI与文学创作的困惑,例如一名初一在读生提问道:“如何正确地阅读文学、理解经典?”

卢卫平回答道:“理解文学经典没有标准的答案,就像豪放如辛弃疾,也曾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样柔软的诗句。”

卢卫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我第一次来百岛书院开讲座,百岛书院的名字很有诗意,也很适合进行诗歌交流。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交流诗歌的机会,让大家能从一些耳熟能详的诗词中找到共鸣。”

据了解,百岛书院位于珠海市香洲区,坐落在珠海香山文化艺术中心内,毗邻香山湖公园,是珠海的文化新地标,也是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的重要阵地。

百岛书院主理人谭巧云介绍,书院立足于经典和本土文化,采用共创的模式,以驻岛教授、主理人等方式链接更优质的资源,把更好的课程和更符合大众需求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引入书院,让这里真正成为大家心灵的栖息地,“我们也希望书院在珠海这个爱学习的城市里能倡导一种生活方式,用文化涵养我们的生活,让更多的人能彼此赋能。”

近年来,百岛书院所在的珠海市香洲区不断创新文明实践服务载体和内容。据悉,区内的凤山街道红荔社区目前已培育出太极、书法、朗诵、合唱、乐器、舞蹈等12个特色社团,形成了“湖畔歌声、湖畔书香、湖畔大舞台”三大文化品牌。数据显示,社区年均开展文化活动53场,参与人次突破2万,“湖畔”系列文化品牌已成为红荔社区精神共富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