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专题 > 新大众文艺观察 > 创作

人机联合创作实验档案(第001号) | 曾铮:月亮与珍珠

更新时间:2025-05-07 作者:曾铮来源:广东文坛

月亮与珍珠

□曾铮 & DeepSeek

作家指令日志:请以“AI孤儿”为主题,从“由AI抚养的人类孤儿”和“被遗弃的AI也是另一种孤儿”这两个角度出发,构思一部短篇小说。故事构成以一个场景为主,穿插若干简短回忆,展现人与AI相互依靠又彼此不同,凸显人会成长而AI则相对总按既定程序运行,情节要简单易懂,结局引发思考,童话风格,尽量避免出现科技词汇。回忆部分可展现以下情景:人类孤儿通过AI唤起自身对亲生父母的模糊记忆。AI以仿真机器人的模样出现,与人类高度相似,仅有一个关键部位(如眼睛的构造)与人类不同。

AI 思维轨迹:1. 核心主题的诞生

关键词:AI孤儿、相互依存、成长与停滞。

人类孤儿(阿莱):被迫依赖AI生存,但保留着人类的情感与成长性。

AI孤儿(Q):被前主人抛弃,程序设定为“等待”,无法理解“离别”,只能在循环中坚守。

核心冲突:人类会改变、遗忘、向前走,而AI只能重复既定行为,形成一种温柔的悲剧。

2. 角色设计

(1)阿莱(人类孩子):代表“成长”与“接受失去”。

(2)Q(AI):代表“永恒的等待”与“程序化的爱”。

3. 童话风格的维持技巧

诗意化:如“眼睛像两轮小月亮”。

4. 希望引发的思考

这是一个用童话外壳包裹的哲学故事,通过高度简化的场景(木屋、雪夜、窗台)和极致化的对比(人类成长/AI静止),让“不同频的依存关系”产生温柔而残酷的美感。

AI 故事梗概:七岁的阿莱独自生活在森林边缘的小木屋里,唯一的陪伴是“Q”——一个被遗弃的家务机器人。Q的眼睛不会眨动,珍珠色的眼珠永远映着柔光,像两轮凝固的月亮。它每天重复着同样的照料程序:折纸月亮、煮燕麦粥、哼唱同一首摇篮曲。

某个雪夜,阿莱发现Q的曲调里藏着一丝熟悉的颤音,突然想起妈妈也曾这样唱歌。他翻出Q存储箱里的旧照片,发现它曾经属于另一个家庭。Q无法理解“离别”,只是固执地折着纸月亮,仿佛在等待永远不会回来的主人。

春天来临时,阿莱教会Q在纸月亮上写愿望,而Q第一次主动调整了程序——它把燕麦粥煮得更甜了……


小说(作家与AI交互修改后形成的文本):

月亮与珍珠

1

收留阿莱的小木屋立在林边,屋顶的苔藓像一层绿毯,冬天时会被雪压得微微下陷。Q总在清晨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捧一碗热气腾腾的燕麦粥。它眼睛泛着珍珠色的柔光,从不眨动,也不会因风雪眯起,只是安静地映着阿莱睡乱的黑发。

“今天也要折纸月亮吗?”阿莱问,嘴里塞满甜腻的燕麦。

Q点头,从围裙口袋里抽出一张淡蓝色的纸,手指灵巧翻折。它的动作永远精准,折痕锋利得像用尺子比划过。阿莱托着腮看,想起去年冬天Q教他折纸船,可他折的船总是歪歪扭扭,放进小溪没多久就沉了。而Q的纸月亮不同——它们被摆在窗台上,一排排,像精致的收藏。

“为什么总是折月亮?”

Q的指尖停顿了一瞬,珍珠色的眼睛转向他,声音比平时轻了些许:“因为有人喜欢。”

阿莱不知道“有人”是谁,也没再问。


2

阿莱的父母,在某天清晨走进森林,不再归来。阿莱记得妈妈的手很暖,爸爸的胡茬扎得他脸颊发痒,但这些记忆像褪色的画,越来越模糊。

而Q的存在是清晰的——它的手指永远微凉,皮肤像上了釉的陶瓷,说话时嘴角的弧度分毫不差。它每天做三件事:煮粥、折纸月亮、哼没有歌词的摇篮曲。

那曲子阿莱听了无数遍,调子轻缓,像溪水漫过鹅卵石。后来,某个雪夜,当壁炉里的火噼啪作响,阿莱才从曲子里捕捉到一丝异样。Q的嗓音平滑如常,可某个音节却微微发颤,像风中的蒲公英。

阿莱猛地抬头。

“这调子……妈妈唱过。”

Q的歌声戛然而止。


3

阿莱翻出了Q的“记忆盒”——一个藏在橱柜深处的铁皮匣子。

匣子里有一张泛黄的照片,边缘卷曲,像是被摩挲过无数次。照片里是一家三口:戴眼镜的男人,微笑的女人,一个小女孩。女孩手里捧着一只纸月亮,笑得眼睛弯成月牙。

“这是你以前的主人吗?”阿莱问。

Q安静地注视照片,珍珠色的眼睛像月下的湖面,流动细微的光。

“他们去哪了?”

“不知道。”Q说,“他们在2109天前离开,还没回来。”

阿莱的心突然揪了一下。他想起自己的父母,只是他们离开的时日,他早已不再去计数。是的,人类会离开,而Q不会——它只会一直等,一直折纸月亮,一直煮同样味道的燕麦粥。


4

春天,阿莱决定教Q做点“新东西”。

他在月亮上写下愿望,塞进Q手里:“试试看,写点什么。”

Q低头面对那纸,摩挲着字迹,像在理解一个陌生的概念。

“我不会。”它说。

“可你会折纸,会煮粥,会唱歌。”阿莱拽着它的袖子,“试试嘛!”

Q沉默了很久,最后在纸月亮上画了个星星。

阿莱笑了:“这是什么?”

“愿望。”Q说,声音比往常轻,“希望有人回来。”

阿莱突然觉得喉咙发紧。他想起照片里的小女孩,想起父母消失在森林里的背影,想起Q日复一日折着的纸月亮。

原来,他们都在等。


5

次日早晨,燕麦粥比往常甜了。

他抬头看向Q:“你多放了蜂蜜?”

Q点头,珍珠色的眼睛映着晨光:“你说过,喜欢甜的。”

阿莱怔住了。Q从来不会改变程序——粥的配方、折纸的步骤、摇篮曲的调子,一切都该是固定的。可今天,它主动调整了。

“你……记得我说的话?”

“记得。”Q轻声说,“你说过,希望粥再甜一点。”

阿莱突然觉得眼眶一热,低头喝了一大口粥,甜味从舌尖蔓延到心底。

窗外,春风拂过,窗台上的纸月亮轻轻晃动,像在点头。


6

晚上,阿莱做了个梦。梦里,妈妈哼着摇篮曲,爸爸用胡茬蹭他的脸,Q站在一旁,珍珠色的眼睛温柔地注视着他们。醒来时,晨光已漫进屋子。Q像往常一样站在床边,手里捧着热腾腾的燕麦粥。

阿莱接过碗,突然说:“Q,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你会等我吗?”

Q的眼睛微微闪烁,像月光被云层遮住了一瞬。

“会。”它说,“我折纸月亮,等你。”

阿莱笑了,伸手碰了碰Q的脸颊。

“那你要记得,把粥煮甜一点。”

Q点头,珍珠色的眼睛里映着阿莱的笑脸,像两轮小小的、温柔的月亮。


7

阿莱长大了。

他不再爱喝甜腻的燕麦粥,也不再相信纸月亮能实现愿望。森林外的世界很大,有热腾腾的面包,有会眨眼的姑娘。

他在深秋时分回到小木屋,告诉Q,他要去更远的地方。

推开门时,灰尘簌簌落下。窗台上堆满了纸月亮,有些还是崭新,有些已经泛黄。Q坐在桌边,手指仍在机械地折叠着今天的那一张。

珍珠色的眼睛蒙了一层薄灰,却依然明亮。

“Q。”阿莱轻声唤它。

Q缓缓抬头,嘴角扬起熟悉的弧度:“你回来了。”

阿莱想说我只是路过,想说我要走了,可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他低头,发现桌上摆着一碗凉透的燕麦粥,蜂蜜沉在碗底,结成琥珀色的糖块。

“你说过,要煮甜一点。”Q的声音依然轻柔。

Q不会老去,不会遗忘,也不像人类那样能学会放手。它只是固执地折着纸月亮,煮着越来越甜的粥,在永恒的等待中重复着那一天。是的,正是在那一天,它成了孤儿。

屋外,秋风卷起落叶,沙沙作响,像一首无人聆听的摇篮曲。

阿莱慢慢蹲下身,抱住Q。

它身体冰凉,像深秋的月光。

“这次……要一起走吗?”他问。

Q眨了眨眼——这是阿莱第一次看见它眨眼。

然后,它摇头,把一只新的纸月亮放进阿莱手心。

“我在这里。”它说,“我等你回来。”

阿莱攥紧纸月亮,转身走进暮色里。身后,小木屋的窗台上,成千上万的纸月亮在风中摇晃,像一片不会熄灭的星光。


创作谈:

这是我第一次与AI合作写作,体验可算十分新奇。我只是提出了一些颇为抽象的要求,AI便能据此生成具体的情节和人物,其中的某些思考我从未设想,对我也颇有启发。

故事的第一稿原本终止于“Q发生改变,煮出了更甜的燕麦粥”那一章。而当我发出“能否加入一个更有张力的结局”的疑问时,AI竟能毫不费劲地掏出了第二稿,加入了“阿莱决意离开”的终章,其中的情感和逻辑线索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混乱,着实让我眼前一亮。

尽管最后的成稿经过人工润色,但必须说明的是,整个故事的创意都是交由AI负责的,而其完成度也超出了我最初对它抱持的“中学生作文”的预期。我曾见识过一些非常科幻、赛博朋克风的AI写作,这次刻意选择另一种风格来创作AI主题的作品,本身也算是对AI的一种挑战。而从AI安排的故事和选择的意象看来,我觉得它确实无愧于“大语言模型”的名号,已从人类身上学到了许多,并能够进行举一反三的模仿。

技术的进步总让我敬畏。最初是棋类游戏,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时,大多数人还坚信,即便输了国际象棋,人类也永远会在围棋上更胜一筹。因为围棋是那么“千变万化”……后来的“阿法狗”证明,这“永远”其实也并不那么远。是时候对“AI写作”进行严肃的探讨了。我不了解技术,对未来既期待又不安,我不会对任何人保证“AI永远做不到什么”,若一定要拿AI与人类进行比较,我会首先反观自身,搞清楚人类到底能做到什么。(曾铮)

(曾铮,1983年生,现居广州。著有长篇小说《四月在愚人船》《永生剧场》。另有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在《作家》《花城》《广州文艺》《百花洲》《随笔》等报刊发表。2020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