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专题 > “十百千万”挂镇联村作家作品 > 作品
余玉明 | 荔枝春(节选)
更新时间:2025-06-25 作者:余玉明来源:《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荔枝春(节选之二)
金竹山上的荔梦
土娣嫁过来时,水祥家房子在金竹山边上,一排过五间土房子,就连整个禄段村,也没有多少家房子像样的,大部分都是破旧的老房子。
那个时候,当地人普遍生活得还比较艰苦,经常冒着生命的危险,争先恐后地到附近一个场子挖煤担矿。从早干到晚,汗流浃背,他们担烂了衣服,他们磨破了肩膀,他们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才挣了鸡零狗碎这么丁点儿钱,勉强可以养家糊口。
水祥也是穷苦孩子早当家,起早贪黑加入到挖煤担矿的大部队中去,他人值青年力气大,总挑最重的担,抢干更多的活,想挣更多的钱,梦想着有一天让土娣过上好日子。
可是,好景不长,说来也奇怪,一场突如其来的罕见大雨把煤矿浸了,后来不久就荒废了。
工作没了,人闲下来,童年“偷米换粉皮”的记忆,如同与生俱来的胎记,深深地烙在水祥的脑海里,瞬间被激活、唤醒。
那个年代,一个人每餐顶多几钱米,水祥兄弟姐妹多,他母亲被生活逼出了“好办法”,每餐都把那点少得可怜的米,煮成了一大锅只见水不见米的稀粥,每个人就靠那碗稀粥维持生命。
吃不饱是童年最深的记忆。水祥说:“那个年代吃上餐不知下餐,想吃上一碗香喷可口的白米饭,夸张一点来讲,比登天还难,简直是白日做梦。喝稀粥喝到怕,遇见有人拉粉皮进村卖,馋得我直流口水。有一次,我偷偷溜回家,趁父母不注意,把米缸那点米,统统拿出来,换了粉皮吃,饱得撑破肚皮。”
到了傍晚,水祥母亲煮粥时发现米缸里的米不见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找米都找不到,便以为家里进了贼,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水祥父亲干完农活回来,听见妻子说米不见的事,便立刻把孩子叫过来问过遍,非得把偷米的人揪出来不可。
在父亲严厉的询问下,水祥终于胆怯怯地站了出来。
这把水祥父亲气得双眼直冒烟,他二话不说就先把水祥绑了起来,吊到一棵荔枝树下,大声训斥抽打:“你哪里来的豹子胆,竟敢偷米换粉皮,把全家人的口粮给断了。今天非打断你手不可,我看你今后还敢不敢!”
水祥母亲见事不妙,爱子心切,赶紧解围说:“老何,孩子还小,你和他较什么劲,这还不是你穷得揭不开锅,不然的话孩子也不会这么做,你口头教育一下便是了,用不着大打出手,万一把孩子打伤了怎么办?使不得,万万使不得。”
经过母亲这般劝说,水祥第一次看见父亲掉了眼泪,才把手中的鞭子扔了,他才少吃几下“藤条焖猪肉”,可是屁股早已被打得炸开了花。从那以后,水祥长了记性,再也不干偷米换粉皮之事了。
那是一个食不果腹的年代,那是一个忍饥挨饿的年代,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水祥心里很明白,无论时代怎么样发展,再也不能让子孙后代遭遇自己童年的经历。越想到这,水祥越坐立不安,他默默地告诉自己,必须努力干活,挣了钱才有日子过。一有空他就跑到屋后的金竹山上干活,看不到金,见不到竹,只有杂木丛生的山,以及一些零星的荔枝老木。
在金竹山上,种过香蕉,种过三华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最后都以失败告终。金竹山对于水祥来说,就像人对自己的出生地一样,是无法选择的。山地是祖上流传下来的,无论土地肥沃还是贫瘠,也无论其能否把东西种生,水祥都得无条件接受。但是,水祥还是不甘心大吼:“为什么种啥都不生?这究竟是为什么?老天爷到底还想不想让人活?”
他仰天三问,地动山摇,响彻金竹山,响彻禄段村,经久不息。
人终究离不开土地生存,人终归要依赖土地繁衍生息。
那年夏天,水祥在金竹山上不经意发现一棵野生荔枝木,尽管树心已经被岁月掏空,但是仍能顽强地生存着,而且树梢上还结了火红的荔枝。
或许,只有荔枝,才适宜金竹山种。抬头凝视荔枝,水祥心中瞬间茅塞顿开,便爬上树摘下了一串荔枝,兴奋地飞快跑回家告诉土娣。
见到土娣正在忙着做家务停不下来,便挑了一颗个头最大、色泽最好的荔枝,水祥亲手剥开荔枝壳,把雪白的荔枝果肉送到妻子的嘴里,迫不及待地问:“味道怎么样?”
本以为会收获赞美声,没想到土娣一口咬下去,脸色瞬间大变,比苦瓜脸还难看,情不自禁大喊:“这是什么鬼荔枝,酸!酸!酸!”
见状,水祥半信半疑地随手剥了一颗荔枝,放进嘴里也酸得直皱眉头。
酸不怕,改良就好!对于水祥的事情,土娣从来都是双手支持,更何况种荔枝,是为了这个家增加经济收入。
有了土娣的支持,水祥种荔枝更有干劲,就像打了鸡血似的,誓要把金竹山变成荔枝山。
一不做二不休,水祥立即行动起来。在吸取之前教训的基础上,他和土娣有商有量,夫唱妇随,开始了荔枝种植大计。在金竹山上,按照“三个一批”计划进行,对野生荔枝老木进行矮化改良一批,对砍掉的杂木进行补种荔枝苗一批,对原先腾出的空地进行试种荔枝苗一批,做到先急后缓、循序渐进、以点带面,打造充满希望的荔枝山。
说干就干,水祥带着土娣一起干。先是对荔枝老木修剪与矮化,就像给荔枝树进行“理发”,把过高的枝丫统统砍掉,做到“掐尖去顶”,促使荔枝长出更多侧枝,变得宽大矮壮。
矮化容易,改良却不易。水祥清楚地认识到,荔枝老木矮化只是第一步,矮化后必须及时进行嫁接,把新的优良品种嫁接到荔枝老木上,才能形成新的品种,否则,根本无法改变荔枝原来的酸味。
说来也新奇,所谓的“嫁接”,就是选择长势健壮、无病虫害、抗性较强的荔枝老木当作砧木,将其切割光滑、削成倾斜面、用刀切出切口来,同时选择健壮1-2岁树枝作接穗,接穗口要切出1-2厘米的斜面,然后将接穗插入到砧木的切口中,外面用保鲜膜将其紧紧缠绕包裹住,若长出新芽表明嫁接成功,若接穗变褐或失水变干则表明嫁接不成功,需要及时补接。
荔枝嫁接,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是一门技术活,讲究的是方式方法。在荔枝嫁接上,水祥碰过不少壁,走过不少弯路,都没有成功。后来,他找到了“嫁接能手”何水兴拜师学艺,学到了一套务实管用的嫁接方法,才将优质的接穗成功嫁接到荔枝老木上。其实,嫁接的关键之处就是要保证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可以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得接穗和砧木长在一起,确保嫁接植株的成活率。
荔枝老木品种大多都是黑叶、白蜡之类,一般都是寻找白糖罂、桂味等优质品种的接穗进行嫁接,不仅改变了荔枝原来的口感、品质,还大大提高了荔枝的价格,增加了荔农的经济收入。
当时,没有多少人种荔枝,村里人并没有看好水祥种荔枝,有的人笑他做累找觉睡,有的人好心劝他有空多休息,甚至有的人预言他种荔枝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可是,水祥偏不信,认定了的事就要一干到底,除了嫁接改造一批荔枝老木外,还购买了一批优质的荔枝苗回来种。
在金竹山上,水祥孔武有力掘坎挖窝,土娣小心翼翼放苗、扶植、浇水,他们忙得不亦乐乎……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他们日出而作,他们日落而息,他们满怀希望种下一棵棵荔枝苗,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一个个甜蜜的梦想。
(原载《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荔枝春(节选之四)
一方荔枝,养富一方人
几年后,七个孩子在成长,荔枝树在生长,金竹山变成了荔枝山。
荔枝春到了。一串串荔枝,好似火红的小灯笼,挂满了枝头。水祥背着箩筐,踩着梯子,爬上树上摘荔枝,土娣带着孩子在树下修枝剪叶,对荔枝进行分拣、打包。五朵金花成了父母的好帮手,两个小男孩快活地嬉戏,一家人其乐融融。
种荔枝,水祥是村里头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凭借过人的胆色,凭借辛勤的劳动,他在金竹山上率先种了1000多棵荔枝树。20世纪90年代,由于种植户不多,荔枝地头批发价就能卖到三四十块钱一斤。荔枝收成好,水祥饮到了“头啖汤”,很快就变成了村中的“万元户”,生活随之也有了起色,还在金竹山另一边建了一栋三层半的新房子。当地人对水祥刮目相看,见了他家的房子,都爱叫“荔枝楼”。
村民白天干活,晚上往水祥家跑。就连外地好远的村民知道后,也专程跑过来向水祥请教如何种植荔枝的经验做法。
到了晚上门庭若市,水祥家热闹得很。对于前来的村民,水祥总是泡上一壶好茶招待,慢慢分享他的“荔枝经”:“我读书少,识字也不多,讲不了大道理,我也不会讲,但是,我可以把我知道的告诉你,对待荔枝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遇到问题不能被困难吓倒,要有一颗肯学的心和一双勤劳的手,想尽办法把问题解决。”
“有句话讲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种荔枝也是这个道理,有样学样,无样看世上。刚开始,对于荔枝打理,我也是门外汉,一窍不通,走过弯路,受过教训,直到后来去了附近的花果山打工,跟着农技师学习果树管理,慢慢才摸索出一套管理荔枝的办法。比如,什么时候修枝,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控梢,什么时候防病虫害……这些都很讲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水祥如数家珍,讲得头头是道。
村民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种荔枝有过十来年的市场黄金期,不少荔农像水祥一样发家致富。可是到了21世纪初,随着越来越多农民种荔枝,产量逐年剧增,销量停滞不前,茂名荔枝跌入谷底,荔枝价格不断下降,挂在枝头也无人问津。大量荔枝烂在枝头卖不出,荔农叫苦连天、苦不堪言,一时间很多荔枝园就此荒废。
荔枝进入了低迷时期。水祥弟弟学坏,染上了毒品,倾家荡产不足算,还落得锒铛入狱。面对不争气的丈夫,面对一眼到头的无望生活,水祥弟媳在漫漫长夜里以泪洗脸,越想越矛盾,越想越痛苦,越想越挣扎,最后一气之下,拿起农药就喝……
当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时,水祥弟媳早已没有生命特征,撒手人寰,丢下两个幼小的孩子。
面对入狱的亲弟,面对含泪离世的弟媳,水祥痛心疾首、痛彻心扉,硬着头皮、咬紧牙关把那两个幼小的孩子抚养成人。
本来已有七个孩子,如今又多了两个孩子,一下子要养活九个孩子,谈何容易?
水祥家生活一夜回到解放前。面对九个可爱的孩子,面对“果丰贱农”的荔枝瓶颈,面对越来越大的生活开支,水祥认为再不出去打工就只有死路一条,别无生计了,和土娣商量再三,最终决定他去广州打工,土娣留在家里带孩子。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水祥来到广州,由于文化知识水平低,到处找工,处处碰壁,吃了不少“闭门羹”,后来因力气大,被一位老板看中,才在路边一家大排档扎稳了脚跟。
土娣一个人在家带九个孩子,还要打理金竹山上的荔枝树,吃过的苦比咸水海还苦。孩子夜里发烧,她三更半夜就背去看医生。孩子没钱交学杂费,她东凑西借也不让孩子辍学。家里有点好吃的,她全分给了孩子吃。左邻右舍见到土娣不容易,大家平时都很热心帮助她。
从最初帮师傅打下手,到后来自己成长为师傅,再到后来自己开大排档,水祥凭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干出了一番事业,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水祥经常说,人出来做生意,最牵挂的就是家人,还有就是荔枝。每年一到荔枝春,无论生意多么忙,水祥都要回到金竹山,摘荔枝,看孩子。有时候,荔枝熟得快,人手不足,水祥就请人帮忙摘。摘完荔枝后又请人修枝剪叶、松草施肥。对于水祥来说,荔枝就像自己的孩子,那么上心管理。
水祥弟戒毒出来后,看见哥哥不仅把自己的两个孩子照顾好,还花了很多钱把之前贱卖的荔枝地赎了回来,感动到抱头哇哇大哭,捶胸顿足,举手向天发誓一定要洗心革面、痛改前非,一定要生生性性做人,再也不干吸毒这种蠢事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荔枝,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荔乡人。
(原载《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