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专题 > “十百千万”挂镇联村作家作品 > 散文
雷珺婷 | 绿野重生
更新时间:2025-06-26 作者:雷珺婷来源:广东作家网
在粤北的崇山峻岭之中,隐藏着一片时光的秘境——位于韶关市始兴县马市镇的涝洲水大树坪畲族村,犹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自然的怀抱中,闪耀着乡村振兴与生态和谐共生的光芒。这里,不仅是畲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宝库,更是一幅生态文学笔下生动展现的乡村复兴画卷。
涝洲水村坐落在始兴县马市镇的南部,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南与顿岗镇接壤,省道244线穿村而过。北依古朴的红梨村,东接绿意的远迳村,而澄江河流则如一条生命之河,潺潺流过,滋养着这片丰饶的土地。地域广袤的涝洲水村,总面积达30.6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广阔,山林葱郁,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涝洲水村下辖多个村组,如秀美的山口、静谧的台头和古老的大树坪等,这些地方共同构成了多元文化的村落。村里主要以汉、畲两个民族为主,其中畲族人口近五百人,他们的传统文化和智慧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传承和发扬。
大树坪畲族村,是雷氏畲族的主要聚居地。村里姓氏繁多,其中雷姓人家居多数,有一百多户,与少数李、朱、吕姓人家共同构成了温馨的大家庭。追溯其迁徙历史,从明朝宣德九年(1434年)初次定居至此,至乾隆初年(1736年)和清嘉庆五年(1800年)的陆续迁入,每一次迁徙都承载着畲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畲族,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其传统服饰、歌舞、节庆习俗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保留与传承。然而,昔日的涝洲水村,虽然文化底蕴深厚,却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面临着文化流失与经济发展滞后的双重困境。村民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年轻一代选择外出寻找更好的生活机会,古老的村落似乎正逐渐失去往日的活力。幸运的是,改革的春风终究吹进了这片沉睡的土地。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大树坪畲族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通过一系列精准施策,如改善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等措施,为这个古老的村庄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在保留畲族文化根脉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元素。古老的畲族图腾与符号被巧妙地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之中,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更赋予了村落新的活力。漫步在澄江河的拱桥上,映入眼帘的是矗立的畲族民族特色门楼——自然村的牌坊。牌坊之后,是新建设的房屋、宽敞的停车场、整洁的公厕等现代化设施,它们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展现出乡村振心的勃勃生机。
深入村落,则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树山映入眼帘。这里是村民们心中的圣地,也是游客们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百年老树诸如:朴树、乌桕树、柿子树等古树,强劲挺拔的它们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也见证了村庄的变迁。这些古树不仅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这里曾是我儿时的乐园,老树陪伴着我成长,承载着我儿时的记忆,更承载着村民们儿时的记忆与梦想。如今,这里已被规划改造成了村内的小公园,精致的景观设计融入了畲族少数民族元素,成为了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树山小公园右侧,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竹林别墅围楼。这座围楼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建筑面积达462平方米,面阔21米,进深22米,高12米,共四层。每层都设有枪眼以应对外敌入侵。围楼内部分为上下厅二进,以天井相隔,左右厢房共十六间,全部为石木结构,建筑坚固耐用。据村里的长辈说这座围楼以前还开办过学校,为当地培养了不少人才。曾破旧不堪的竹林别墅围楼也得到了修复与活化利用,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在树山的小公园或池塘旁,我们都能看到畲族少数民族元素的融入,展示着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见证着大树坪畲族村在新时代的巨大变化。
在树山小公园的前方,七排瓦房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这里曾是畲族人民居住的地方,他们的住房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经历了从简易寮房再到现代瓦房的转变。过去的畲族人民,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竹木茅草,搭建起临时的住所。他们刀耕火种,不断迁徙,每当食物耗尽,便会再次搬迁。他们的住房不仅是为了遮风挡雨,更是他们生活的见证,记录着畲族人民的历史与文化。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畲族人民的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曾经的寮房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土寮,这种民居一般为木结构泥墙,屋顶覆盖着茅草、稻草、树皮或瓦片。在房舍的半腰上,还会架设横木,铺以竹片或小树条。土寮作为畲族民居发展的一种过渡形态,已逐渐消失。
如今,畲民们多居住在土木结构的瓦房——土楼中。这些土楼有前后厅、左右厢房和上下层,成排成栋地连在一起,每一横排长达四五十米至一百七八十米。村落依山傍水而建,土楼累石为基,筑土为墙,木头为梁,显得整洁而古朴。这些历经风雨洗礼的土建筑,每一块石基和土砖,每一片瓦砾,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细细品味那份沉淀下来的宁静与古朴。
曾几何时,七排房屋静默地伫立,其周遭散布着简陋的牛棚、猪舍,以及斑驳的茅厕与破败不堪的闲置小屋,仿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随着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发生。在这场变革中,智慧与尊重并存。成排成栋的房子和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畲族雷氏大厅得以保留。这座砖木结构的畲族雷氏大厅,始建于清朝中后期,历经风雨沧桑与多次维修,如今依然屹立不倒,诉说着畲族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大厅占地面积约三百八十平方米,祠堂有两进,前、后进以天井相隔,既保持了空间的通透,又增了几分神秘与庄重。祖堂内设有神龛、香案,以及始兴雷氏始祖和始祖母的绘像,它们不仅是畲族文化的象征,更是族人心中永恒的信仰与寄托。大厅两侧的小门,是两级耙头墙,依旧供族人办红白事和祭祖之用,现仍作为宗祠使用,传承着畲族的文化与精神。
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存。涝洲水畲族村的故事,正是一幅幅和谐乡村的生动画卷,展现着社会治理的创新成果和畲族人民的美好生活。悬挂在厅堂大门之上的“拔元”牌匾熠熠生辉,其文字落款镌刻着历史的印记:钦命光绪乙酉拔贡生雷会通——这是公元2013年1月复制的牌匾,它见证了这里对教育和知识的崇高追求。畲族人民自古以来便深知知识犹如明灯,能照亮人生命运。
回溯历史长河,涝洲水和大树坪畲族村早在清代光绪十三年(1887年)就已开设私塾,教育之根深蒂固可见一斑。1930年,始兴县国民政府虽一度取缔私塾,推行义务教育,但大树坪的村民们巧妙地将私塾转型为“大书房”,继续为孩子们点亮求知的明灯。随着时间的推移,1939年大树坪大书房更是升级为马市乡第十一保国民学校,而后的1953年,坪山小学的创立更是为大树坪的教育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亦曾在这片土地上求学,那段在坪山小学和涝洲水小学求学的日子,是我成长中美好的记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学校不断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坪山小学和涝洲水小学合并。2009年所有的学生都汇聚到马市镇中心小学,这里成为了我们畲族村孩子们走向现代化教育的跳板。畲族村的孩子们走出了大山,走进了优质的学校,享受着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对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考生,更有高考加分政策的温暖扶持,可以报考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招收少数民族考生的院校,这无疑为我们打开了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让梦想成为现实。
畲族村不仅注重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视为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他们通过深入挖掘和精心传承畲族文化,举办文化节、手工艺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目光。畲族刺绣、彩带、乌饭等非遗项目,更是成为了村庄的亮丽名片,被列入始兴县第六批非遗项目,畲绣现在成为市级非遗项目。而非遗传承人更是以非凡的气魄,将非遗项目在北京时装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深圳国际文博会等国际舞台上展示,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赞誉。
此外,《韶关畲族文化研究》一书的编纂与出版更是填补了韶关市畲族文化研究的空白,为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本书由我村畲族非遗传承人主笔,经过多轮审稿与修订,即将在花城出版社出版面世,它将成为推动畲族文化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
大树坪畲族村的变化,不仅仅是一段关于乡村复兴的故事,更是一次对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深刻启示。面对未来的发展之路,我们思考着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之余,如何推动产业进行创新升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力量回乡创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这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乡村的内在潜力,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平台。同时,如何更好地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村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服务,也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