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专题 > “十百千万”挂镇联村作家作品 > 散文

谭灯材 | ​大美龙归,乡村振兴册页一个芬芳的词语

更新时间:2025-06-26 作者:谭灯材来源:广东作家网

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水泥路铺到村民家门口,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楼房掩映在青山绿水中,一面面图文并茂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一阵阵从文化广场传来玩耍嬉戏儿童的欢声笑语……走进韶关市武江区龙归镇龙归村,站在龙归河水岸边的万里碧道上,远眺那绿荫中的龙归村委会,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我不禁感叹: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热爱,五载春秋,风雨同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芬芳,都是如此令人流连忘返。

龙归村地处龙归镇镇域中心地带,为龙归镇下辖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建村时间最长的行政村,位于水丰草茂、鱼翔浅底的龙归河畔,是乡村振兴示范村。下辖的25个村民小组内,共有农户1100户4871人,现有耕地3279亩、林地约7000亩。2021年,我作为龙归镇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兼驻村第一书记初到龙归村时,通过1个月时间的实地走访,了解到全村原建档立卡脱贫户26户43人,其中五保脱贫户12户,低保脱贫户9户,一般脱贫户5户。

刚到龙归村,要学习的东西还真不少。白天,我得跟着龙归镇干部和龙归村 “两委”干部一山一凹地跑,实地进村入户巩固脱贫户“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成果,竭尽全力帮助脱贫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晚上,经常在龙归村党群服务中心整理乡村振兴台账报表,录入、完善“广东省防止返贫监测信息平台”“广东省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或者打着手电下村小组夜访脱贫户及传达最新乡村振兴会议精神、落实相关乡村振兴政策,半夜三更回到宿舍睡觉是经常的事。

“龙归村村域大、人口多,要想做好龙归村的乡村振兴工作,自然少不了与村民们打交道,那就得学会讲客家话,常言道,在哪座山唱哪座山的山歌,假若连客家话都不会的话,那就没法顺利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了。”报到那天,和蔼可亲、身材魁梧的村支书就向我如是说。

龙归村的村民平时交流都只讲客家话,如何与龙归村民顺畅地沟通交流,把党和国家现行的乡村振兴政策讲清楚、讲透彻,让村民明白、知晓,这是摆在首位的关键问题。于是我跟着村“两委”干部学讲客家话,从最简单、最基础的起床、吃饭、睡觉、工作、下乡等日常用语学起——首先,你得先从口型、音调上一字一句地去琢磨,有时一句简单客家话得讲上数十遍,这让我感觉比学六级英语还难……我刚开始时学得洋相百出,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之后,逐见成效,我基本可以用客家话与龙归村民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也渐渐融入了龙归村的生活。

晨曦初起,远处巍峨的群山,在阳光照映下,秀美双头村(龙归村下辖的自然村)宛若披上一件金黄色的外衣。静谧的公园里,陆续出现不少晨练的人。

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浓厚乡村文化氛围,2021年,乡村振兴工作队多次到双头村走访调研,实地了解双头村的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先天条件和当前情况。在龙归镇村干部和全村人民共同努力下,凝人心、聚人力,抓好抓实抓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重点工作,做好“三清三拆三整治”、房前屋后垃圾清理、卫生死角整治、河道水渠清淤、清除杂草枯木、家禽圈养常态化管理、道路硬底化、“厕所革命”、建造生态停车场、全村亮化工程等工作,新建了既可供游客参观游玩,又能灌溉农田的“景观瀑布区”、文化长廊、江边“爱情岛”、乡村振兴大舞台,村民可在这里学习文化、开阔眼界及举办各类庆典、节目。大舞台上安装了射灯,每当夜幕降临,朦胧的月光好似一片轻柔的白纱般将村子包围住,一盏盏射灯点亮双头村那深邃的夜空,让古朴清幽的乡村更具魅力。

在双头村生活了一辈子的林伯,对村里发生的变化深有感触道:“村里以往都是泥路,非常脏乱差。现在路修好之后,村民出行也方便了,一到晚上,去乡村振兴大舞台玩耍的人多了,很是热闹,感谢党和政府做的这些实事。”

罗厂村位于龙归村南部,地域面积近1700亩,人口有62户370人,建村三百多年。村庄四周群山叠翠、竹林茂盛,村民们用竹子编织箩筐等农家日用品,由此而得名“罗厂”。

在武江区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第一批“打擂比武”现场评选表彰会上,罗厂村被评为“武江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庄”,获得奖励资金60万元。

打擂比武前的罗厂村,种植结构单一,村里的基础设施薄弱、村容村貌破旧,路面坑洼不平、路旁杂草丛生、环境卫生差,村民们都热切期盼改善居住环境,对“打擂比武”寄予美好的希望。

为推进罗厂村在全区的“打擂比武”活动持续、有序、有效开展,构建了“区直部门+乡镇+村”三级组成的组团联动工作机制,成员由区直挂点单位、乡村振兴工作队、龙归镇和村“两委”干部组成,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强罗厂村人居环境整治。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村中的事由村民理事会议事决策,共投入资金140余万元,其中拆旧复垦资金127万元,每家每人捐款500元共筹集18.5万元,投工投劳200人次、500余个工时。

罗厂利用原有祠堂打造家风文化展厅,追溯家风历史,记录文化变迁,通过开展廉洁家庭评选、讲家风故事等“家规家风家训进万家”系列活动,发挥家风文化在村民自治、民主管理中的作用。

罗厂村以小切口入手,实现大变化,重点建设了入村停车场、拓宽进村道路、打造人行绿道、安装村中路灯8盏、改造房屋外立面,新增水泥仿木栏杆约120米,建设“四小园”,将凌乱的破旧晒谷场改造成健身广场及增加户外健身器材两套,罗厂村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

罗厂村通过充分盘活撂荒土地,种植南瓜200亩,已成功实现年产量 50万斤、总收入100万元。此外,将村口的生态鱼塘开发成为钓场,首批规划建设一个大型钓场、一个小型钓场以及一个小龙虾养殖场。与此同时,罗厂村还将拆旧复垦的土地用于辣椒种植,种植了约6亩优质品种小米椒,制成附加值更高的辣椒酱,从种植到收获,再到一站式加工、销售,形成了辣椒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大增加了村民收入。

“竹海环抱莽苍苍,敦风厉俗花草芳。特色产业齐发展,和美罗厂脱旧裳。”现在的罗厂村空气清新、草木青翠,一如既往围绕“五大振兴”,发展壮大村级经济,促进罗厂村在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的“薄弱村”发展成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丽乡村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2023年以前,龙归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为店铺租金及鱼塘、林场收益,收入来源构成较为单一。虽收入总量在镇中排名较前,但人均份额较少,且多年未见明显增长。

自2023年年初“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程启动以来,龙归镇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各项部署要求,紧紧围绕“打造武江高质量发展副中心”发展目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强筋活血、发展壮大。

为破除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发展“慢”、增长“难”的问题,开拓新增长点,在镇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龙归村党(总)支部对照“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主要目标任务及“五大振兴”总体要求,闻令而动,靠前作战,第一时间成立“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指挥部,以新型集体经济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持续盘活集体资源、优化发展路径。

2023年,经龙归村“两委”干部与乡村振兴工作队经过对村级可用资料进行逐一清点,核算出乐广高速征地补偿及南水桥留用地补偿合计有近500万元的资金。随后,龙归村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由村党支部引领村民共同参与,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同年8月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并获得了全票通过,找到全村意愿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凝聚村民的共识,最终决定将该笔500万元资金以保本增值的形式投入韶关市龙韶实业公司进行项目运营,前后仅耗时两个月即完成了意向达成、细节敲定及合约签订等一系列工作。

千年夙愿今梦圆,乡村振兴谱新篇,投资将为龙归村带来每年8%的投资回报收益,即每年可为村集体、村小组增加40万元的集体收益,村集体收入(不含村小组收入)同比增长28.85%。

晨曦漫过龙归村的田垄时,村外鱼塘的水面正泛起细碎的波光。2024年,我与村“两委”干部踏过带着露水的田埂,不厌其烦协助韶关市国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施工人员丈量土地——这片66.33亩的鱼塘,即将生长出另一种光芒。

广东省委“1310”部署和韶关市委“363”工作安排如春风化雨,在龙归镇党委、政府的统筹下,“百千万工程”的蓝图正一笔笔勾描清晰。当“渔光互补”光伏电站的规划图纸铺展在村委会议室的长桌上,老支书指尖划过的地方,是鱼塘上方即将架起的蓝色光伏板,也是水下依然畅游的鲢鳙鱼群。这种“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立体发展模式,像一把金钥匙,即将打开村集体增收的新大门。

如今签约仪式的红印还透着墨香,2025年初夏时节,施工机械的轰鸣已在村口酝酿。我们算过一笔账:每年约33000元的集体经济收入,能让村里的旧晒谷坪和荒地等闲置地块硬底化,能多建几个篮球场和生态停车场,能给村街巷道增加安装明亮的太阳能路灯,更能让乡亲们眼角的笑意多几分踏实。那些在河边浣衣的婶子们,现在会指着远处的吊车说:“等光伏板亮起来,咱村也有‘阳光银行’啦!”

村里的土狗特多,每只狗几乎有一双透亮灵活的大眼睛,每天都在村里警惕地走来走去,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村街巷道。这里随处可见蹿出蹿进的狗,对着外来陌生人狂吠不止。

驻村之后,天性怕狗的我准备了一根一米多长的竹子当作“打狗棒”,每次进村入户开展乡村振兴工作都随身带着,以防遭遇恶犬。然而,驻村以来,每天几乎要走村串户,善良质朴的村民都认我这个“亲戚”,相处时间长了,村里的狗对我也非常友善,从来不对我狂吠。每次远远地见到我,总会憨厚地摇摇尾巴,高兴地蹦蹦跳跳,后来我便扔掉了“打狗棒”,出入龙归村就如同回到自己家一般,让我感觉到格外温馨。

眨眼之间,5年的驻村日子如雨后的彩虹,缓缓悄悄地消逝于蔚蓝天际。现如今,龙归村的道宽了、楼高了、树茂了。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有效改善,村民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富裕了,一串串水晶般的夜明珠(鹰嘴桃、麒麟西瓜、黄金百香果、沃柑、甘蔗、香蜜薯)点缀田野山间。盛夏时节,村外一望无垠的稻田迎着徐徐的微风轻轻地摇曳,空气里弥散着水稻的清香。走在熟悉的村道上,沿路遇见朝夕相对的村民,他们脸上泛起的笑容也如阳光灿烂,映射出他们当下生活的最好状态:不但拥有绿水青山,还拥有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