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专题 > “十百千万”挂镇联村作家作品 > 散文

陆月如 | ​一水抱古今,沃土绽新颜

更新时间:2025-06-30 作者:陆月如来源:广东作家网

水乡新变

在珠江三角洲温润的臂弯里,西江支流如血脉滋养着一方水土——三江镇九子沙村。

回望时光长河,明尚书何熊祥慧眼如炬,在这片俗称“灯盏洲”的荒芜水泽中,看到了未来的膏腴。他将这片潜力之地分予最疼爱的第九子,寄望子孙如沙洲积厚般福泽绵长,自此,“九子沙”之名如种子落入历史的土壤。沙洲在潮汐与围垦中不断塑形,终于在明崇祯年间(1628-1644)正式定名。它历经民国第一区九堡乡的管辖,于1951年独立为乡,直至1999年定格为今日的九子沙村委会。

当传说沉淀为地名,一种坚韧的生命力已在河网间悄然扎根。九子沙村静卧于水网之间,北与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相接,南临良德冲村,西靠深吕村,东与睦洲镇东环沙村盈盈碧水相望。村内一新一旧的水泥桥横卧于清波之上,不仅连接两岸烟火,更静静见证着九子沙村从沙田淤积成陆,到如今水乡蓬勃发展的沧桑巨变。抬眼远望,风格各异的自建房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现代化的高速公路高架而起,宛如巨龙蜿蜒;宽阔的村道上,车流如织,川流不息。不远处,几十架推土机正发出隆隆的轰鸣声,它们与周围的景象交织在一起,共同奏响了一曲激昂的现代发展进行曲。当黄昏的余晖洒下,桥下流水潺潺,泛起层层金波,几艘渔船静静地停泊在河岸边,仿佛收纳了一河的璀璨星光。一位架着水烟枪的老伯,悠闲地坐在一旁,双眼微眯,深情地凝望着这片“鱼米之乡”,仿佛追忆着这片土地从岁月深处驶来的悠悠航程,还有那些曾经的艰辛与奋斗、繁华与变迁……

如今的九子沙,9.66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8000多人的生计与梦想。昔日荒滩已化身富饶水乡,那星罗棋布的鱼塘在阳光下泛着碎银,河涌如碧带穿行。当暮色四合,村民们漫步桥上闲话桑麻,一水两岸,流淌着水乡独有的安宁。村头的那棵木棉树、地上的鞭炮纸,印证着丰富的民俗活动,既滋养着村民的精神家园,也吸引着远客探寻的目光。穿梭于村内老街巷,或行走在新式自建房,朴素的村民总会给你投来和善的目光,偶然有位老人轻声问句“来玩么,大妹儿,喝茶么?”,村内的小卖部、老榕树、石桥水闸,人们或坐或走或站,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水乡画。

九子沙村,这座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古老村落,水产养殖业一直是其生命不息的源泉。村里那片曾是四大家鱼自在游弋的千亩池塘,如今正涌动着更为蓬勃、更为迅疾的生命活力——南美白对虾与台湾泥鳅,以其跳跃和矫健的身姿,在水底穿梭游弋,奏响着别样的生命乐章。近十多年来,在党的引领下,九子沙村民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胆识,独具慧眼地选择了养殖南美白对虾和台湾泥鳅。此后在村党委的精心谋划与悉心推动下,传统鱼塘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南美白对虾和台湾泥鳅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卖出了令人欣喜的好价钱,塘租也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村集体经济随着碧波的荡漾,日益繁荣昌盛。

从四大家鱼悠缓的生活节奏,到南美白对虾和台湾泥鳅激越的奋进篇章,九子沙村以千亩碧水为纸,以勤劳与智慧为笔,书写了一部浓缩的产业兴衰变迁史。如今,当何氏水产的分级蓝图如同一幅宏伟的画卷,在水面上投下理性而清晰的倒影,九子沙的池塘深处,似乎又有新的希望之光开始闪烁——那是先进技术之手,正以细腻而精准的笔触,重新编织着产业的经纬脉络;亦是九子沙人在时代的湍急洪流中,凭借着坚韧不拔的韧性,再次校准前行的方向舵盘。在银鳞起落之间,一个村庄波澜壮阔的渔业史诗,正缓缓翻向它充满无限张力与可能性的下一页。而那绵延15.8公里的坚固河堤,以及5座经过升级改造的泵房,宛如忠诚的卫士,为这片水上田园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平安堤坝”,守护着村庄的渔业梦想与未来。

九子沙村的繁盛,不仅有守望住初心的坚持,还有深植于与时俱进的产业脉动,新会陈皮的金色传奇让这地方焕发新彩。漫步九子沙的柑园,但见柑树枝繁叶茂,金果累累垂枝,在岭南的暖阳下闪耀着蜜蜡般的光泽。指尖轻触果皮,厚实适中却又柔韧非常,细密的油胞如星辰密布,清晰的纹理间仿佛蕴藏着西江潮汐的古老韵律,这便是制作道地新会陈皮的上乘原料了。追溯九子沙种柑历程,柑果的卓绝品质,绝非天成偶然,那是一代代果农深谙水土相谐之道,将智慧融入每一寸土地、每一弯河道的管理中。如今,新一代农人更是精妙调控鱼塘水位,引洁净活水润泽柑园;巧妙利用塘底淤泥,化作滋养柑树的天然有机肥;更在柑园间科学规划排灌沟渠,织就一张高效、循环的生态水网。正是这“以水养柑,以泥沃土”的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态理念的完美交融,才使得九子沙的柑树根系深扎沃土,年年焕发蓬勃生机。

组织强,百业兴。九子沙的嬗变,核心动能源于一面鲜红的党旗。村党委以党建为“红色引擎”,紧扣“百千万工程”,精心擘画“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美丽乡村、民生服务”四张蓝图。121名党员如同星火,其中18名青年骨干组成的“先锋队”常年深入4个网格、13个村民小组,将党的政策转化为百姓听得懂的方言。2020年投入430万元改造的农贸市场,市场租金从7.2万跃升至75万元的数字背后,是23次党员商户协调会、8套改造方案的比选;市场内20个“富民摊位”,为低收入群体点亮了希望之灯。500余万元投入人居环境整治,36间违建在三个月内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四车道。村道拓宽工程中,党员户率先拆掉了自家围墙;工业用地调整时,青年党员连续两周蹲守测绘现场。如今四车道的进村大道两旁,商业公寓的蓝图正在落地,村委会预期每年增加超100万元收入,8亩“沉睡”土地即将变身“聚宝盆”。16名保洁员守护村内的日常卫生,巧用闲置地打造的5处“微景观”与3方荷塘,让“村村见荷花”的诗意栖居成为现实。良九公路900米路段绿意盎然,村组机耕路实现100%硬底化;篮球场跃动着活力,休闲公园盛满笑语;升级的卫生站让优质医疗近在咫尺。而“强哥警务室”与全域覆盖的视频监控,则织就了一张以智慧与温情凝成的“平安之网”。

从明代尚书分封沙田的深谋远虑,到今天党建引领下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生动画卷,九子沙的故事,是一条河穿越古今的壮阔征途。何熊祥当年寄予子孙的愿景,已在新时代奋斗者的汗水中抽枝散叶,硕果累累。当古桥静听流水,新荷映日绽放,九子沙的传奇,正以最蓬勃的姿态,在岭南大地上书写着生生不息的乡村巨变诗篇——这诗篇的韵脚,是塘中鱼跃虾跳的欢腾,是柑园清绿翠黄的欣喜,是陈皮氤氲的醇香,更是村民们漫步桥上时,嘴角那一抹对明日笃定的微笑。

跃动生机

当东方天际刚刚涂抹出一抹淡青时,九子沙村的塘埂上已然人影绰绰。四千八百多亩水面,在晨曦微光里铺展成一面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弯腰投喂的身影与粼粼波光交织的剪影。水面之下,南美白对虾舒展着透亮的身躯,泥鳅在淤泥中悄然穿行,鱼虾们正静默汲取着水乡的养分,酝酿着九子沙崭新一日的丰盈。这时,村民冯金棠穿着齐膝雨靴,利落地撒下当天第一网饵料,惊起一片水花。“三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水稻田,现在一亩塘的产能抵十亩水稻,我们的收入更是翻了几翻!”他的笑声惊飞了塘边的白鹭。回想起二十年前,村民尝试养虾、泥鳅,然而养殖技术的落后,参差不齐的产量与质量如同水中的暗礁,让丰产的航船屡屡搁浅在滞销的滩头。转机,始于村党委的大胆创新,在村委设立了“水产养殖交流驿站”和水产专业合作社,通过“请进来 + 走出去”的多元化技术培训模式,彻底激起养殖户们的雄心壮志。

驿站内,合作社的技术能手站在讲台前,用激光笔精准地点在“南美白对虾早期预警病害识别图”的关键处,落在“泥鳅高效饵料配比表”的核心数据上。那时,村民冯金棠和一班渴望技术的养殖户坐在前排,黝黑粗糙的手指紧紧攥着笔,在簇新的笔记本上,笨拙而用力地记下技术要点。昔日依赖“老天爷脸色”和模糊经验的航程,终于被精准的“数字罗盘”重新校准了方向,养殖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冯金棠翻着那本发黄的旧本子,上面写着“种苗投放密度、水质调控、病害识别……”他说,以前凭借经验来摸索,养殖的路是模糊的、心情是沉重的,有了技术的加持,路径被精准技术照得透亮。

在九子沙村党委的带领下,村里还构建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发展全链条,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养殖户”的模式,帮助养殖户增产增收,村里的水产养殖业因此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冯金棠指了指远处一幢崭新的小楼,笑着说:“全靠党的带领,这些小东西,如今成了‘金疙瘩’!现在我们也住上了小洋楼,孩子们读书也有出色,我好满足了。”像冯金棠这样从“靠水吃饭”到“依技生金”的养殖户们不在少数,他们的日子如今过得油润而自在。

谁能想到呢?一个小小驿站就这样成了那根穿针引线的“红绳”,将“党组织”的引领、“合作社”的专业资源、“养殖户”的辛勤劳作,丝丝入扣地编织成一张坚韧的网,稳稳托起“生产、加工、销售”的整条产业链。而这一道产业链,将九子沙村从一条从泥泞塘埂通往了更广阔市场的坚实道路。

如果说“水产养殖交流驿站”助力村民养殖,那么新会区供销社现代农业冷链物流中心就如致富加速器。庞大的冷链运输车们排列整齐,正吞吐着银色波浪——那是来自养殖户们清早捕捞出的鲜鱼活虾,它们被迅速包裹进寒冷的白雾之中,被封存于零度界限之内,跃向百里之外的广州、佛山、珠海、中山等珠三角地区城市的餐桌,成为预制菜盒里鲜活的气息。冷链物流中心满载的货车驶向远方,车轮碾过的不再是单纯通向市场的老路,而是一条融合了养殖、加工、品牌锻造与文旅体验的复合链条。

村里新开的钓虾场,每到假日便客似云来,游客们可体验“捞虾煮虾”的渔趣。此时,钓虾场内几位远道而来的游客正指着水中隐约可见的对虾群,兴奋地举起了手机,随着几个钓虾发烧友挥起的钓杆,大大的对虾被扯出水面,绽起的水花和着一片喝彩声激起一层层的涟漪。

九子沙的流水,默默见证着这场从“靠天吃饭”到“向技问路”的深刻嬗变。四千亩的波光之下,跃动的不仅是日益肥美的鱼虾,更是一个村庄在党组织的引领下,于时代潮头稳稳把舵,向着共同富足的彼岸坚定航行的身姿。

金色繁华

随时光变迁,九子沙村民的目光,从传统的稻鱼共生,坚定地投向更具价值的柑果产业。昔日的稻田、滩涂,被科学规划为一片片向阳的生态柑园。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如今已形成颇具规模的产业带,郁郁葱葱的柑树成为九子沙最动人的绿色风景线。这“金色产业”的崛起,为村庄注入了强劲动力。果农们精心侍弄的每一颗柑果,最终化作一张张承载着丰收喜悦的陈皮,在市场上赢得口碑与价值。柑果的丰收与陈皮的升值,如同汩汩清泉,滋润着村民的钱袋子,让九子沙人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容村貌也随之焕然一新。

这份甜蜜的富足,在常盛新会陈皮庄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庄园内,金灿灿的柑果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新而浓郁的柑香。游客们亲手摘下饱满的果实,体验“开皮”这一传统技艺的乐趣。而庄园深处的新会陈皮文化展厅,则静静诉说着这片金色果皮跨越千年的传奇,连接着九子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从园中鲜果到架上珍品陈皮,从田间劳作的汗水到文旅融合的欢笑,九子沙人正将大自然赋予的禀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当新会陈皮“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九子沙村的名字,也随着这缕独特的陈香,飘向更远的远方,成为三江镇乡村振兴交响曲中,一段最为醇厚悠扬的金色乐章。

九子沙村土生土长已故老党员冯银长,这位曾连任18年村支书的老党员虽已远去,但他手植的15亩柑树愈发葱郁,枝头青果累累——那是他2011年率先复种新会柑的“火种”,如今已燎原成村中4000亩金色产业。1949年出生的冯银长,少年时代跟随父母在集体柑园劳作,指尖浸染着青柑汁液,肩头压着运送陈皮的扁担。1978年,因为政策和病虫害原因,他含泪推倒祖辈栽种的柑树改种水稻,那些年他总在暮色中独坐河岸,将一壶陈皮茶喝出苦涩的余味。命运的齿轮在2011年重新咬合,当时已卸任村支书的冯银长承租15亩土地,与妻子桃婶挥锄复垦。三年后柑树初挂果,一片欣喜,他将种植经验写成一本本“秘笈”,无条件分享给村民,当大家念起冯老,总是会心一笑,不约而同地吟起他那句口头禅“党员先试,乡亲后跟”。

“冯老教会我们敬畏土地,而新时代更是赋予我们改变土地的力量。”当晨曦穿透薄雾,时任九子沙村党支部书记梁社钦踩着铿锵步伐,穿行在自家100多亩的柑林中,抚过葱郁的柑树手指不禁颤抖,他喜上眉梢,今年看来有望挂果达9万斤哩。在他身后,滴灌系统正将精准配比的营养液输入土壤,无人机掠过树冠喷洒益生菌,智慧农业的脉搏在传统柑园跳动。“这种由花生麸、草木灰、生牛骨粉配比的配方,可以改良土壤,能让亩产数有更大的突破。”梁社钦的儿子小梁,正用手机查看柑园内土壤pH值,对于儿子的接棒并带来了现代科技以及科学种植,梁书记尤为安慰。“以前冯老带我们手拔杂草,累且时长,现在用新科技既可灭草也能抑制虫害,柑果油胞更饱满!”梁社钦在柑田间和几位柑农交流分享种柑的经验……

阳光下的九子沙村道上早已车流如织。远眺,冯银长当年手植的柑树就如一首前奏,数年间,这片土地弹起了万亩柑园的绿色矩阵大合唱,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体验种植柑树、采摘青柑、“两刀三瓣”开皮工艺,形成“种植-加工-体验”体验研学的农旅融合全链条,不但拉动消费,还让陈皮价值翻倍。如今这个古老朴素的村落,老一代的坚守与新一代的相互革新交融,柑香飘向更远的天空。风吹柑林,似乎响起了一支山乡巨变的歌谣……

水韵悠长,初秋的微风拂过四千亩水面,吹来了新晒陈皮醇厚的独特气息。冯金棠背着手,沿着新修的塘埂缓行,塘中规律翻涌的增氧水花泛起了一道彩虹,远处的天空几只白鹭正展翅翱翔,绿波浮动绵延的柑海,一个个黄澄澄的柑儿正在向来往的村居和游客致意……


作者简介:陆月如,广东省江门市作家协会理事,在《中国人口报》《健康报》《家庭百事通》《当代青年》《阅读时代》《羊城晚报》《江门日报》等报纸杂志偶发散文、小说,出版个人散文集《光影微尘》,青少年科普漫画《山顶上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