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新闻 > 新闻资讯

省作协调研组赴韶关调研并参加微短剧创拍大会 弘扬“曲江风度” 打造文学重镇

更新时间:2025-07-04 来源:广东作家网

6月30日至7月2日,为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落实省作协“十代会”精神,践行省作协主席团对口联系基层作协工作制度,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问需于基层、问计于基层,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带领省作协调研组到韶关开展新时代文学工作专题调研,了解韶关市文学事业发展情况,听取韶关市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对改进省作协工作的意见建议,共商新时代广东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之策。韶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江帆陪同调研。

640_副本.jpg

6401_副本.jpg

7月1日上午,由省广播电视局、省作协、韶关市政府指导,韶关市委宣传部、韶关市文广旅体局、韶关市文联主办的“南岭微短剧创拍大会暨采风调研活动启动仪式”在韶关举行。向欣、陈江帆出席并致辞。

64023_副本.jpg

向欣在致辞中指出,韶关是全国文明城市,千年文脉滋养出“九龄风度”“余靖风采”的文墨香,丹山碧水焕发出风物美、人心善的精气神。韶关这片热土有“关”不住的时代传奇、“关”不住的诗情画意,蕴含着微短剧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南岭微短剧创拍大会是推动微短剧与千行百业结合的有益尝试,也是推动微短剧与千家万户融合的创新探索,值得期待,大有可为。进入新时代以来,广东作为网络文学重镇,在微短剧制作三环节中的剧本方面占据行业领先地位。省作协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广东微短剧创作从“大流量”向“正能量”转化、从“高产量”向“高质量”提升、从“领跑者”向“领潮者”跨越,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省作协愿与各方精诚合作,大力推动“新大众文艺”创作,营造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交融共生的良好生态。相信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必定会打造出更多爆款微短剧,成为新的南岭“图经”,引领大众读懂“何以中国”“何以广东”“何以韶关”的深沉内涵,遇见美好、看见真情、创见未来。

64036_副本.jpg

期间,向欣等见证了“投资韶关微短剧”“共建微短剧人才培训实践基地”“共建三地影视基地短剧联盟”签约仪式。

640564_副本.jpg

当天下午,调研座谈会在韶关市文联举行。向欣、陈江帆出席并讲话。韶关市作协主席冯春华汇报市作协工作情况,韶关作家、文学工作者代表结合文学创作经历,畅谈创作感受并提出意见建议。座谈会由韶关市文联主席夏娟主持。

64011111_副本.jpg

陈江帆对省作协长期以来对韶关作协的关心指导表示感谢。他表示,韶关有不少文学“富矿”。接下来,要进一步提振信心,团结引领广大韶关作家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同时,因地制宜加强对韶关文学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为作家的创作生产创造更多有利条件,特别在微短剧等新的文化产业方面予以关注支持,把文学“富矿”转化为文学的精品力作,共同把韶关这片文学热土耕耘好、培育好,催生出更多温润人心、文质兼美的丰硕成果。

64079845_副本.jpg

在听取与会人员的发言后,向欣充分肯定近年来韶关文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她表示,近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小、常、真、深、实”方针推动城市文明建设,不断擦亮“善美韶关”的全新城市形象,最近韶关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可喜可贺。在市文联的领导下,韶关市作协团结引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学笃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想方设法强基础,因地制宜谋发展,采取灵活措施创建文学创作基地、组织“创意写作风度班”、推动文学赋能“百千万”工程、送文学进基层进校园等,文学各门类创作全面发展,尤其是在红色文学、生态文学、诗歌创作方面形成特色品牌,推出一大批具有历史深度、富于时代特征、洋溢地方特色的精品佳作,为本地区文化建设发挥了文学的独特作用,为繁荣全省文学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整体工作有情怀、有创新、有影响,亮点纷呈,成绩可圈可点。

向欣对推动新时代韶关文学高质量发展提出三点期望。一是传承“善美气质”,展现新时代的文学风采。韶关历史文化悠久,素有“岭南名郡”的美誉,“善美气质”影响深远。这里历来人心善、风物美,流传着不少气节风骨故事。希望韶关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升文学造诣,磨砺职业道德,提高分析问题、提炼生活的能力,比一般人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想得更深一些,既描绘宏伟壮阔的家国梦,也记录具体而微的个人梦,传递文学的真善美,增添“善美之城”的精神底色,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更加朝气蓬勃地面向未来。二是弘扬“曲江风度”,打造南中国的文学重镇。韶关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脉源远流长。张九龄作为“岭南诗派”的开创者,被景仰者以“曲江风度”赞誉,“风度”一词深深熔铸进韶关的文学血脉当中。继往开来,韶关作家要善于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韶文化等特色题材资源,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保持岭南文化的独特品格,扶掖、锻造、宣传富有个性的文学作品,将中国故事、广东故事、韶关故事讲精彩,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讲透彻。树立大文学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推动文学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促进“新大众文艺”创作、生态文学创作等特色文学创作,锤炼更多心血之作、传世之作,树立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标高韶关文学的创作水准,建设广东文学的重要门户。三是用好“四通八达”,拓展走出去的文学通道。韶关地处南岭之南、北江之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放眼世界的文化视野,四通八达的交通便利成就了融通天下的文学特质。要克服路径依赖,破立并举,破除成见,尊重大众审美需求,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中汲取灵感、提炼主题,敏锐捕捉人民的关注点、兴趣点、创新点,用文学形式、文学作品加以反映、加以渲染、加以引导,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大众。要打破传统范式,努力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中寻找文学形式创新的支撑点,把传统文学样式同新兴文学传播渠道有效结合起来,丰富文学样态,改变表现手段,不断扩大优秀文学作品的受众面、影响力和辐射力。要集结更多优秀作家以“文学粤军”的名号,走出南岭,过长江跨黄河,扬帆出海,提升广东文学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640023_副本.jpg

省作协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周智,副秘书长、创研部主任林世斌等参加调研。参加调研座谈会的还有韶关市文联组联部主任黄文华,韶关市作家、文学工作者荣笑雨、王心钢、李凤梅、吴志发、邓覃贵、邓旺山、欧阳婷、杨红。

(文:创研部 图:陈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