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粤评粤好 > 批评进行时

冯美香 | 木棉籽一样的童年——《巷子里的木棉树》书评

更新时间:2025-07-04 作者:冯美香来源: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洪永争的新作《巷子里的木棉树》出版不久便入选2023年广东省中小学生“暑假一本好书”推荐书目,这恐怕与他这部小说独特的题材和鲜活的岭南气息有很大的关系。

这部以外来务工者生活的珠三角城中村(小巷)为背景,通过本地包租公儿子的视觉,展示了外来务工者子女生存状态和精神心理的长篇小说。这种题材,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恐怕是不多见的。

小说通过精准的语言,把骑楼、镬耳屋等岭南特色建筑,以及广东特有的老火靓汤等岭南元素巧妙地镶嵌在小说情节里,使得小说粤味浓郁飘香。小说语言清新自然,采用白描手法,加入少许粤语做佐料,便愈发的趣味盎然。书中有不少诸如家嫂、顶嘴、人唔笑狗都吠等原汁原味的粤语,读之,既新奇又好玩,字里行间,平添了几分亲切感。

小说以木棉树为意象,有着不一般的意蕴。木棉树被称为英雄树,南方的大街小巷几乎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春天一到,花如烈焰,高高地开在枝头,完全不用绿叶的映衬,直脱脱地张扬了自己的个性。花开过后,便结籽,籽由棉絮包裹着,随风飘扬。正因为如此,作者木棉树多重的意象勾勒出来:它既交织着勇敢、追光、奋发和向上的精神,又象征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漂泊艰苦的生存状态。比如,“少爷仔”黄晓佳原来的家也在巷子里,后来搬到新家,也渐渐远离巷子。一次他不见了考了91分的试卷,他走进巷子去向怀疑的对象杨柏生索要。当他走到巷子时,已是晚上,巷子幽深黑暗,让他感到害怕。但他想到杨柏生等几个像木棉籽一样漂泊的同学每天都在这样的小巷子里出入,便找到了为自己打气的源泉:他们敢走,为何我却不敢?这么一走,就跟那个原本胆小怕事的“少爷仔”挥手告别了。

在这部小说里,木棉树除了象征勇敢、追光、奋发向上,还象征亲情、友情、邻里情,也可以是责任、善良与正直的象征。作者在小说几次关键时刻,都巧妙地插入对木棉树描绘,有意无意地让它的精神跟上小说的叙述的节拍,为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设下埋伏。比如,黄晓佳的好几位同学都租住在小巷里。在这些同学面前,黄晓佳有很强的优越感。什么事都要管,令散漫的他多次出丑的班长吴懿;给他起外号的杨柏生;处处针对他的简汉吉和说话尖酸刻薄的陈小易等同学,都令黄晓佳敬而远之。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住的地方逼仄老旧,生活处于底层,但他们从来不怨天,不尤人。相反,他们保持着孩子的纯真本色,在自己该有的位置努力地活着:杨柏生家穷,却从来不贪小便宜;简汉吉在大雨中为母亲送饭,自己摔在大雨中,还护着母亲的饭;陈小易偷了黄晓佳的试卷,是为了让相依为命的奶奶高兴……当黄晓佳走近他们,看到的是与平时不一样的同学,每一个同学的行为,都直抵他的心底,让他不断地自我反省,最终达到自我成长。他们都是一棵小小的木棉树,迟早会长成参天大树,开出火焰一般的花朵。很显然,这些描绘无疑是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把作者要表达的平等相处的思想展现得恰到好处。

巷子虽然狭窄幽暗,但人性的光芒在这里闪现。陈小易父母失联了几个月,他与奶奶被迫搬到更偏更便宜的出租屋。奶奶年迈,生活无以为继。一个好心的邻居每天帮奶奶从工厂里拿些料子回来给奶奶加工。黄晓佳父母是包租公包租婆,但他们心里装着这些外来工。“如果没有他们,小江村就不会有今天的繁荣”。黄晓佳的父母清醒地看清生活的本质——生活中,每个人并不是孤立的,看似没有关系的人和事,其实都是紧密相关、相互成全的。只有和谐共处,才会达到共赢。

让人感到遗憾,但又给人希冀。这也是小说结尾的一大特色。人生漫漫,不管你怎样强大,在长长的旅途中都是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谁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小说的最后,当黄晓佳和小巷子里的同学互相了解,成为朋友,想共同进步时,班长吴懿却因为父母工作的工厂倒闭,被迫要返回老家读书。由于吴懿自小就在小江村长大,心里已经默认小江村为第二故乡,现在突然要她回老家,她有不甘,有不舍,有无奈,有抗挣。但最后,她只能与生活握手。这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是多么不易!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吴懿的爸爸与其他外来工一样,白天在城市为生活拼尽全力,晚上回到租住的小房子。他们的房子,会随着自己工作的地方不停地变换,今年在东,明年在西,就像木棉树结的籽,随风漂泊,落在哪,就停在哪。但,这恰恰就是生活。

(作者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阳江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儿童诗集(彩绘)《风中的秋千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