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标题

内容

首页 > 自定义类别 > 第二届“小作家杯”广东省中小学生写作大赛 > 一等奖获得者-高中生作文

沈泳琳:古道

更新时间:2017-07-27

村口有条古道。

我问母亲:“它是怎么来的呢?”“那条土路吗?不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就有的吧。”她继续淘她的米。

我问祖母:“它通往何呢?”“那条土路吗?不知道,很远很远的地方吧。”她继续绣她的花。

我只好自己去问它。

那的确是条土路。天晴时,阳光将那棕褐色的土壤晒得干硬,风一吹,便卷起阵黄沙来,下雨时,雨水将那土壤和成了泥,脚一踩,便陷下了半尺去。很少有人再走这条路,于是当我拨开丛生的杂草,那天地间,便只余下这条路,与我。

我开始仔细端详它。

鲁迅先生说:“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路上走过什么人呢?正想着,一阵风从草木间吹来,带着阵清新怡人的气息,让人沉醉不已,我睁开眼,便见到漫天的风沙,风沙里影影绰绰,有人走过来了。

不,那是一群人。

粗布麻衣的农人荷锄走过,稳稳当当的踩下一个个深重的脚印,为这条路奠基。长带深衣的儒士走过,拱手作揖,互相见礼,他们称道君子,一言九鼎,载道以礼,于是这路走来,愈加四平八稳,宽衣水履的才子走过,吟风咏月,曲水流筋,他们用诗文歌斌,为这路两旁,一笔一笔地描绘出万千秀丽风光。

他们就这么一直地走下去,脚步不停,我痴痴地跟上去,可这路那么漫长,仿佛没有尽头。我走得累了,倚在路旁的一棵树上,暂作休息。

是怎样一种信念,让他们如此坚定不移?

“道路上行走的人,是不可以低着头的。”一个声音在我耳畔响起。我拍起头来四处张望,路上不知何时多出许多人来,有铁甲铜矛的博士兵,面色庄肃,昂着阔步;有衣着褴缕的乞人,挺直了身子;有气宇轩昂的年轻人,面若朝阳,灰布蓝帽上红星闪闪。有的人在刀光血影中,发出一声呐喊——“卫我河山!”有的人饿着肚子,可旁人“呼尔而与之”,毅然不受;有的人立身乱世,却敢于站出来,要唤醒那沉睡的雄师,“打倒帝国主义!将革命进行到底!”他们中的任一个人,无不是高昂着头颅,以生命与鲜血,书写着一个字——一个“道”字。

行于古道,亦需有道。

风水褪去,我看着那条土路,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无数像这样的土路被水泥覆盖,道边草木被排除,于是路面变得更加宽广,车辆于其上川流不息。我们的心灵,却变得拥挤,似乎被什么东西堵塞住,让人透不过气。

像这样的道路越来越少,即使我有也渐被人遗忘,可被我们一同遗弃了的,不只是这泥泞难行的土路,更重要的,是行路时心中秉持的“古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仅是这样怅惘一番是远远不足实的,既行走于此道之上,我们更还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气概。

土路难行,所以我们需谨慎缓行,水泥路面平整,我们亦要谦让而行。古道祼露着土地原有的颜色,让人得见其沉厚的历史,那使水泥覆盖其上,我们亦要用心去看,这新时代里,更美的文明,并付诸于行。这是几千年所传承下来的华夏文明,我们不应让它,无人为继。

多歧路,今安在?今仍在。

只要我们秉承“古道”,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来,古道便永远不会被遗忘,不会消失,那道上风景,依旧鲜明。